“恒大式危机”正在汽车业上演?最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番行业危机论,让新能源汽车圈炸开了锅。
在采访现场他直言,行业需健康发展,首先不能过度被资本裹挟,“现在有些主机厂,在追求市值,抬高股价,在这上面下的功夫太大”,他呼吁行业应关注利润。
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正面临严重威胁,并声称:现在汽车产业里边的“恒大 ”已经出现,只不过没爆而已。因为,他觉得纯电动车大面积亏损,难以形成商业闭环,资本已获利离场,留下产业困境。
这段话直指部分车企陷入“资本游戏怪圈”:表面靠融资堆高市值,实则用亏损换规模,与当年恒大的“高杠杆 - 高周转”模式如出一辙。
尽管魏建军未点名,但新势力当中哪些是“借新还旧”的资金链模式,与恒大暴雷前的财务结构高度相似,其实我们也不难猜测。
比如某新势力车企(不提名了)的财务数据——2024 年总负债940.98亿元,全年亏损224亿元,仅一年内需偿还的债务就达98亿元。其资产负债率87.45%,远超 70%的行业风险警戒线。这玩得是什么游戏,懂的人都懂。
为何魏建军会如此焦虑?
看看这些数据想必就能明白:
1. 资本错配: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 3800 亿元,但 70% 流向营销广告而非研发,某新势力单年花80亿请明星代言,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5%;
2. 技术断档:车规级芯片 80% 依赖进口,某车企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成本中,英伟达芯片占比高达 35%,一旦供应链波动,整车交付将直接受阻;
3. 海外遇挫:欧盟反补贴税让中国电动车出口量在 2024 年12月环比暴跌 20%,某新势力欧洲门店因合规成本过高,闭店率超 60%。
这些现象背后,是行业被资本裹挟的真实写照:为了市值增长,不惜用亏损换销量,用概念换融资,却忘了汽车本质是需要盈利的制造业。
这有没有“唱衰中国汽车”?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唱衰行业”。但是,说之前不妨先看看中国汽车行业头尾部企业的成绩单:
头部韧性远超想象
盈利转正:比亚迪 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 91 亿元,新能源车型毛利率达 18%,单车利润超 1.2 万元;
技术突破:零跑汽车靠 60% 自研率(如凌芯 01 芯片)和 80% 零件通用率,2024 年四季度毛利率达 14.9%,首次实现单季盈利;
全球化破局:比亚迪泰国工厂投产,2025 年一季度海外销量占比 28%,宋 PLUS 在东南亚市占率冲进前三。
尾部危机已到临界点
2024年,就有23家车企破产。就连曾经的“销量黑马”哪吒汽车,如今工厂停工、欠薪传闻不断,2024年销量同比暴跌58%;爱驰汽车因电池供应商断供,交付量不足千辆。
更关键的是,资本正在加速撤离 ——2025 年一季度行业融资额环比下降 40%,靠“画饼”融资的时代彻底终结。
这些都是真真实实的案例,所以,魏建军的警示不是唱衰,而是对“虚火”的预警。
这似乎就像当年房地产需要挤泡沫,汽车业也需要告别“融资 - 烧钱 - 再融资”的恶性循环。正如比亚迪王传福所言:靠补贴和资本堆起来的繁荣,终究是海市蜃楼。我觉得这话一点也不假。
如何破局?
当尾部企业在生死边缘挣扎时,头部玩家早已用三条路径撕开困局:技术、全球化与生态重构。
1. 技术降本:把钱花在“刀刃”上
比如,小鹏汽车的扶摇架构将整车研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成本优化25%,硬是把城市NGP功能(导航辅助驾驶)塞进了15万级的P5车型。
零跑C11全域自研:从电机、减速器到控制器实现100%自研;Leapmotor Pilot系统实现从感知硬件到算法的全链路自研;自研Leapmotor OS车机系统。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成本降低40%,在14.98万的车上实现L2.9级驾驶辅助。
2. 全球化 2.0:从“出口”到“本土化生根”
长城汽车在巴西采用“燃油 + 混动 + 纯电”全动力布局,2024 年海外销量45.3万辆,皮卡市占率连续26年第一;比亚迪在印尼建立电池工厂,零部件本地化率超 60%,既规避了反补贴税,又将单车成本降低 12%。
3. 生态盈利:从“卖车”到“卖终身服务”
华为用 “软件定义汽车” 重构价值链,通过智能驾驶订阅服务、车机应用生态分成、跨终端协同增值,构建汽车生态,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比亚迪围绕 “电” 的全场景应用形成生态闭环,比如:电池租赁模式升级、充电网络增值服务、能源管理服务,让比亚迪从 “整车制造商” 到 “新能源生态服务商”。
写在最后
魏建军的警告,本质是对行业的“逆耳忠言”:资本泡沫退去后,留下的一定是真正懂技术、会赚钱、能全球化的玩家。
下一个问题留给读者:当 "汽车恒大" 出现时,你认为中国汽车需要的是 "政策兜底",还是让市场自然出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