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看到的车祸视频,其实一直不断警醒着我们,“每天十分钟,开车慢又怂”。在那些事故里,有的是前车变道躲闪不及亲上屁股,有的是雪天路滑翻入沟渠,有的在没有交通灯的路口三车相撞,有的是路口超“齐头车”时撞上行人,有的轻微,可以一笑而过,有的惨烈,令人触目惊心。
形形色色的事故看得多了,对于开车这件事儿也越发敬畏,同时一个念头也越发强烈:良好的开车习惯当然重要,再加上智驾的辅助,可能会帮你排除掉99%的危险,但总有那么1%,是属于那种你难以预测、避无可避的无妄之灾——比如,夜间高速路面突然出现一个轮胎,快速路的对向车道飞过来一个铁片,路边草丛里忽然蹿出来一辆白车,等红绿灯时,前面两车道都是满载重卡,结果后方忽然传来一声绵长浑厚的汽笛,显然后面大车已刹不住了,这时又该怎么办呢?
当所有日积月累的行车经验与防御性驾驶习惯完全失效的时候,或许只有座下的这辆车,它本身的安全性,才能撑住这些“人生的无常”。
在日常所见的事故中,“追尾”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常规路面意外发生时的刹车不迭,上下班高峰期的一个走神,雨雪湿滑路面下的连续撞击,高速大雾里出现的“鬼魅前车”,都可能会导致追尾。
追尾事故可大可小,理论上讲,相比于同级别的其他车型,三排六/座车型可能要对此更为忌惮——三排乘客距离撞击点更近,因为要保证第三排乘客的乘坐空间,原本可作溃缩区的后备箱空间被一定程度地压缩,也就是说,尾部要在更短的距离内接住撞击的力度并把它卸掉,这无疑是更大的考验。
不妨来设想一个极端点的场景——你正以100km/h以上速度在高速路面行驶,忽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你反应够快,刹住了;或者更极端一些,连环追尾,你一下撞停,车上无人受伤,你正暗自庆幸,可没想到后方有辆轿车跟车过近,几乎没有了任何刹车距离,稍微偏了一点方向,便几乎以原速度狠狠撞上了你的尾巴。车辆猛地前蹿,你听到耳后传来的钢铁扭曲的声音,你愣了一秒,随即想到后面两排坐的全是家人,心中瞬间一凉——那可是相对速度100km/h的追尾,普通小车坐在前排都九死一生,何况首当其冲的第三排?
甚至再极端一点,追尾过后,你的车横在路中央,又有一辆同等速度的车刹车不迭,再次撞上了你的第三排……
虽然听着几率很小,但不可否认,这是的的确确可能发生的,针对于此,领克高端旗舰车型——领克900进行了首次双百超标准碰撞测试。
何谓“双百测试”,测试中,一台重量1368kg的子弹车以100km/h的速度对领克900尾部进行70%偏置碰撞(美国FMVSS301,碰撞能量约美标1.56倍),随后,又一辆950kg子弹车以100km/h速度对同一辆车第三排进行侧碰(碰撞能量约国标4倍)。
结果如何?
两次撞击后,领克900乘员舱空间仍保持完整,底盘、油箱、动力电池结构完整,后车门、非碰撞侧车门能正常开启,三排座椅没有明显变形,侧面整体变形较小,没有出现结构性失稳;
电池安全方面,高压断电正常,未出现起火冒烟;
约束系统方面,侧碰时侧气囊和侧气帘依次点爆,座椅及安全带未失效,全车假人得到有效保护,假人伤害值达到优秀水平;
事后救援方面,双闪灯亮,E-CaIl顺利接通,车门把手正常弹开。
可以说,领克900完美通过了测试。
这一测试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它证明了,领克900即使在面对高速追尾+高速侧碰双重危机下,也有能力保障第三排乘客的安全。而能实现这一点,正是源自SPA Evo架构极致安全性的支撑。
领克900基于SPA Evo开发,这一百万级大型电混车专属架构传承了沃尔沃SPA架构的安全基因,整车高强度钢占比超过70%,拥有远超同级的33.46%热成型钢占比,打造潜水艇级金刚笼式车身。
针对追尾,领克900全面强化尾部结构——980MPa后防撞钢梁+1600MPa热成型后纵梁,形成抵御冲击的第一道防线,行业首发D柱热成型钢强化环结构能有效抵抗车身形变,可轴向压溃式吸能盒最大幅度吸收冲击力,三排座椅靠背中有防穿刺高强度钢板,抵御尖锐物冲击,同级独有后排头胸一体式气囊,保护三排乘客安全。
针对侧碰,领克900采用2000MPa超高强度W型防撞梁+首个侧面A/B/C/D柱100%全覆盖热成型钢,搭配同级领先一体式压铸热成型双门环,构建潜水艇级的金刚笼式车身,硬抗侧面撞击;另外,侧面拥有5条传力路径,形成立体化的传力网络,分散缓冲冲击力,为第三排乘客提供与前两排同等的安全保障。
不仅如此,SPA Evo架构的下车身还有着三重安全结构,包括车辆前部Shotgun结构+热成型纵梁+铝合金塔包组合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中部的同级独有的五横六纵车身框架结构,行业唯一32点位柱碰测试,左右侧各16个,尾部刚柔并济的后防撞钢梁,强度980MPa,能屈能伸还吸能。
另一方面,领克900能够抗住时速100km/h的追尾撞击,那么倘若它是后车,能否在追尾之前,避免这次撞击呢?
当然。
领克900以高阶智驾芯片orinX和thor为基础,搭配ROI自适应变焦激光雷达,800万像素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先进传感器,能够清晰获取15类周边车辆、15类交通弱势群体、6类动物以及17类静态目标物等周边环境,准确识别危险障碍物,并将信号快速传递到制动系统。
此外,针对电池安全,领克900选用“四防”电池包(防撞、防水、防自燃、防辐射),基于严苛标准设计,智能热管理系统能为用户提供7*24h全天候的用电安全守护。
为了验证其在极限工况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领克900进行多项严苛的安全测试,包含102项电池包级测试,超出国标85项,部分测试标准超出国标2~5倍。其中包括行业最严苛标准的底部球击试验(直径150mm实心小钢球冲击电池包底部最薄弱位置)、超国标2倍的跌落试验(2m高度)、超国标2倍的机械冲击试验(24km/h、冲击加速度55g)等。领克900还经过了超过700℃外部火焰持续烘烤130s的火烤测试、注入450ml的水并翻转360°、直径8mm顶角45°钢针进行电池穿刺等多项极限测试,皆顺利通过。
可以说,是安全的架构塑造了安全的汽车,而强大的专利技术、海量的成本投入、材料的超高标准,以及对安全的持续重视,又塑造起了安全的架构。
在电动技术、智能技术逐渐掌握流量话语权的今天,或许很少在有人关注某辆车的安全是否足够周到,但安全终归无小事,尤其是对于领克900这种适合全家出行的家庭用车,毕竟,它承载的一整个家庭全部的重量——而这,或许就是我们不遗余力提升安全性的意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