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又被比亚迪“壳”住?电驱动壳体材料之争2025年打到白热化

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不再停留于动力参数、智能座舱的比拼,而是延伸到了电驱动系统的壳体之争

电驱动壳体作为电机、电控、减速器的保护与散热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整车安全与能效,还在轻量化、耐高温、抗腐蚀等方面成为各大车企的暗中较劲点。

而就在近日,比亚迪、特斯拉、吉利、蔚来等车企纷纷曝出其在电驱动壳体材料与制造工艺上的新进展,让这个看似低调的零部件一举成为行业焦点。

1.“小小壳体”有多重要?2025年成新能源新战场

电驱动壳体不仅是驱动电机系统的结构支撑件,更是热管理和安全保护的关键屏障。随着新能源汽车对高转速、大扭矩、长寿命电机的需求加剧,壳体的设计与材料选型也从传统铸铁、铝合金,向高压铸铝、镁合金、复合材料演变。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电驱动壳体平均重量已从早期的12-15kg下降至8-10kg,而一些高端车型(如特斯拉Model Y改进版)使用的复合壳体甚至轻至6kg,直接为续航提升贡献了1%-2%

一位整车厂动力总成专家坦言:“未来5年,谁能在电驱动壳体的轻量化和一体化成型工艺上率先突围,谁就能为整车带来更高的性能增益和成本优势。”

2.比亚迪“高压铸造”升级,电驱一体化进阶

比亚迪在今年5月的动力总成技术发布会上首次披露,其“81电驱系统将采用全新高压铸造一体化壳体,并与弗迪科技旗下的压铸业务协同研发。

特点:

高压铸铝+复合陶瓷涂层,兼具轻量化与散热性;

工艺上实现电机+减速器+逆变器壳体一体化,减少了25%的零部件数量;

壳体精度提升至±0.05mm,耐高温可达200℃以上。

这套技术计划在仰望U9和腾势N9等高端车型上率先应用。业内人士戏称:“比亚迪在壳体工艺上的卷法,直接让特斯拉的Giga压铸不得不重新调整策略。”

3.特斯拉Giga压铸扩展:电驱壳体进入“5000吨”级

特斯拉在2025年第二季度完成了Giga压铸新产线的升级,将压铸吨位从原来的4000吨提升至5000吨级别,用于生产改进型电驱壳体+后副车架一体化结构件

优点:

壳体与部分悬挂固定座一体化铸成,减少焊接点和螺栓连接;

压铸周期缩短至120秒,生产效率提升30%

通过集成水冷通道技术优化散热性能。

但近期美国媒体曝出,特斯拉Fremont工厂在高压压铸壳体的质量检测中出现裂纹率超标问题,引发投资人和供应链的担忧。吃瓜群众调侃:“马斯克总说别人卷价格,结果自己卷到了壳体工艺里。”

4.国内供应链的新玩家:拓普、旭升、文灿冲锋

除了比亚迪、特斯拉,拓普集团、旭升股份、文灿压铸Tier1企业也在加码布局:

拓普集团:与吉利、蔚来合作开发镁铝合金壳体,重量减少15%,并首次引入真空压铸+无机涂层双工艺;

旭升股份:为小鹏P9提供电驱壳体,采用一体化冷却油道成型,减少后期加工环节;

文灿压铸2025年在安徽新建智能压铸工厂,预计年产电驱壳体50万套。

业内普遍预测:随着智能电驱系统的快速渗透,电驱壳体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350亿元,并保持15%-20%的年增速。

5.未来趋势:轻量化+一体化+智能制造

2025年电驱壳体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

轻量化材料创新:镁铝合金、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进入试验阶段;

一体化压铸:壳体、电机定子座、冷却油道整合为单体结构;

智能制造:机器人与压铸工艺深度集成,AI检测提高产品一致性;

高可靠性热管理:壳体内置液冷/油冷双通道以保证高转速电机安全。

这些技术不仅影响动力总成的效率与耐久性,也将成为下一代电动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6.壳体之争,实则技术之争

2025年的电驱动壳体暗战,让我们看到:零部件的技术升级,正成为整车性能突破和降本的关键推手。

当比亚迪、特斯拉、吉利、蔚来等车企都在卷壳体,下游压铸、材料和智能制造企业迎来巨大机会。

谁能在“壳体轻量化与一体化”上率先量产化落地,谁就能在这场新能源车的动力系统竞争中占据先机。

特斯拉又被比亚迪“壳”住?电驱动壳体材料之争2025年打到白热化-有驾

汽车动力系统产业盛会【重磅来袭--AEE2025第五届汽车动力系统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1022-24日在苏州盛大举行。大会预计将吸引15000+专业嘉宾,举办100+高水平技术演讲,汇聚200+行业领军企业与赞助商,全面聚焦电驱动、电控、混合动力、电池材料与制造、动力总成、电池托盘、热管理、储能与氢能等核心领域,共同呈现汽车动力系统从研发到应用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