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下周三开始,连续8天,高速免费。
看到这个新闻,我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太阳穴开始突突地跳。这不是一个福利,这是一张大型角色扮演真人秀的入场券,一张通往“高速公路修仙渡劫模拟器”的体验卡。你以为你省了百十来块过路费,实际上,你即将用自己的时间、血压和括约肌,为这场盛大的行为艺术,支付昂贵的门票。
这事儿的本质,就不是经济账。你算算,你为了这免费的八天,提前做的攻略,车里塞的压缩毛巾和自热火锅,还有你请年假扣的钱,哪个不比那点过路费贵?但人就是这样,一听到“免费”两个字,DNA就动了,像是听到了冲锋号。管他前面是刀山还是火海,先冲了再说。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我能占到便宜”的原始信仰。
所以你看,车企们搞了半天技术,什么智能驾驶,什么辅助领航,在这八天里,都会被现实无情地降维打击。你那个能识别万物的激光雷达,能算出一个从应急车道突然冲出来的远古级大众桑塔纳吗?你那个号称算力几百TOPS的芯片,能算出前面那个大哥到底是要变道还是要开窗吐痰吗?
不能。
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根本不在于代码和算法,而在于对中国特色路况的理解。什么叫中国特色路况?就是不讲道理,就是突出一个随心所欲。自动驾驶的最终考验场景,不是硅谷的阳光大道,而是国庆期间堵到发紫的京港澳高速服务区入口。能在这里实现自动泊车的,那不是AI,那是天网。
所以说,所有车企发布会上吹的牛,什么L2、L3,都应该拉到十一的高速上遛一遛。谁能从北京活着开到长沙,不大修,不报警,驾驶员心态没崩,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其他的都是扯淡,都是在无菌实验室里自嗨。真正的挑战,来自那些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秒要干嘛的“野生驾驶员”,他们是AI的上帝,是算法的黑洞。每一个加塞的大哥,都是对工程师的灵魂拷问。
这就像修仙小说里的设定,你天天在洞府里打坐练气,感觉自己牛逼坏了,马上一剑开天门了。结果一出门,碰到个不讲理的野路子体修,一拳把你护体真气干碎了,你人直接就没了。高速就是这个野路子,根本不跟你玩虚的。
然后我们再聊聊那个经典的提醒:走人工通道上的高速,别从ETC车道下。
是是是,道理我们都懂,因为没有入口信息,栏杆不会抬。但这个事儿妙就妙在,它完美地暴露了一个真相:技术永远是为人服务的,但人永远是技术最大的BUG。
你设计了一套完美的、闭环的、自动化的系统,你觉得万无一失。但你永远算不到,总会有一个大哥,在上了几百公里高速后,会把“我是从哪儿上来的”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他的脑子里可能在循环播放凤凰传奇,也可能在思考中午服务区是吃泡面还是吃28块钱一份的盒饭。总之,入口信息这种小事,已经被大脑的内存自动清理了。
当他开着他那辆崭新的理想L9,试图用高科技的ETC优雅地通过出口那个“飞升台”时,现实会给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杆子,就是不抬。这时候,后面喇叭声、叫骂声此起彼伏,什么智能座舱,什么女王副驾,都救不了他。他瞬间就从一个体面的中产,变成了一个堵住路口的“罪人”。这种社会性死亡,比扣钱还难受。
这其实和很多车企的逻辑是一样的。他们总觉得,我把功能给你堆满,冰箱彩电大沙发,恨不得给你弄个车载麻将机,你就应该满意了。他们不明白,用户真正的痛点,往往是那些最不起眼、最基础的东西。就像ETC,你最需要它的,就是“快”,就是“无感通过”。当它因为一个愚蠢的理由卡住时,之前所有的“智能”体验,都会瞬间归零,甚至变成负数。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有点像个交通台的DJ,还是那种专门播放悲伤情歌的。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真的,我对节假日出行的理解已经彻底变了。以前觉得是去看世界,现在觉得是去渡劫。我甚至怀疑,这八天免费,是三体人设计的一个大型社会实验,用来观察人类在极端承压环境下的行为模式。
你看,在堵车的钢铁龙脉里,不同品牌车主的“信仰”就开始显现了。开奔驰的,堵得再心烦,车窗也是紧闭的,生怕别人看不到他方向盘上的三叉星徽,这是最后的体面。开特斯拉的,大概率在研究动能回收和平均电耗,然后发个朋友圈,论证在堵车工况下电车相对于油车的巨大优势,字里行行间都透着一股“你们不懂”的优越感。而开比亚迪的,可能已经在琢磨,要不我打开对外放电功能,现场卖电煮泡面吧,这可是个商机。
这种品牌玄学,在日常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在这种极限环境下,信仰才会被放大。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他会主动为单踏板模式的“反人类”设计寻找合理性。会买奔驰的人,就是为了那个标,他能说服自己立标比大标更有气场。你跟他们聊性价比,他们会觉得你在侮辱他的品味。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人类大型迁徙活动,真正的攻略是什么?
不是让你检查胎压,不是让你备好干粮,也不是让你规划好路线。那些都是术的层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正的道法,是心法。
你要从内心深处接受一个设定:你不是去旅游的,你是去参加一场大型沉浸式戏剧的。
高速公路是舞台,所有的车都是道具,所有的驾驶员都是演员。你遇到的每一次加塞,都是剧情冲突;你听到的每一次喇叭,都是背景音效;你在服务区排队上厕所,那是中场休息。你把心态从“赶路人”切换到“观察者”,一切就都豁然开朗了。
说实话,去年堵在路上的时候,我竟然开始思考服务区的泡面为什么能卖那么贵,这简直是商业模式的奇迹。
所以,就别挣扎了。与其研究怎么避开拥堵,不如研究一下哪款颈枕更舒服。与其计算油耗电耗,不如多下几部电视剧。与其抱怨路况,不如打开车窗,跟旁边同样堵到生无可恋的大哥对视一笑。那一刻,你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最好的手段是什么?是直接把出行的念头,掐死在萌芽里。真的,就问你怕不怕?在家里躺着刷刷手机,看看朋友圈里的人在高速上“直播受苦”,然后点个外卖,不香吗?非要去给这条钢铁洪流贡献一个数据点,你图啥呢?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但能去,还是得去。毕竟,这种全国人民陪你一起堵车的孤独感,一年也就这么一次。这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