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4月中国汽车保值率告》显示,插电混动车型(PHEV)保值率环比下滑5.3%,跌至40.1%,创近年新低。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的深层逻辑,也引发消费者对插混车型“保值焦虑”的广泛讨论。
技术落后与能耗短板:插混车的“双重困境”
报告显示,插混车二手车普遍面临“技术老旧、能耗偏高”的问题。随着纯电车型续航能力突破700公里、快充网络加速覆盖,插混车“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传统优势逐渐弱化。消费者更倾向选择纯电车型或技术更先进的新款插混车,导致旧款车型在二手市场遇冷 。
以某紧凑型插混SUV为例,其馈电油耗高达8L/100km,远超宣传数据,且电池衰减后维修成本攀升,进一步压低二手价值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插混车技术迭代速度慢于市场需求,是保值率下滑的核心原因 。
市场分化加剧:豪华车与细分车型“逆势突围”
与插混车的颓势形成对比的是,MPV、中大型车及SUV等细分市场保值率表现稳健。4月MPV保值率高达58.5%,中大型车达56%,反映出消费者对高端车型和实用性的双重认可 。而紧凑型车保值率仅48.8%,显示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压缩了利润空间。
豪华品牌中,保时捷以69%的保值率稳居榜首,德系BBA(奔驰、宝马、奥迪)国产车型因进口配件断供风险,价格保持稳定 。相比之下,插混车市场缺乏“技术护城河”,同质化竞争下只能通过降价换市场,形成恶性循环。
政策与基础设施:新能源车保值率的“未来变量”
尽管短期承压,政策层面正为新能源车保值率注入新动能。10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提升新能源汽车绿电消费比例,并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缓解用户续航焦虑 。此外,2026年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要求》新国标,有望通过强化电池安全标准,间接提升新能源车残值 。
破局之道:车企如何破解保值困局?
技术升级与成本控制:加速迭代高能效混动系统,降低馈电油耗,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压缩电池成本,缓解旧款车型贬值压力。
电池租赁模式探索:参考蔚来BaaS方案,分离电池所有权,减少用户对电池衰减的担忧,提升二手残值 。
构建二手车评估体系:针对插混车混动系统特性,建立电池健康度、能耗效率等标准化评估指标,增强市场透明度 。
插混车保值率新低既是市场洗牌的阵痛,也是技术进化的催化剂。在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的当下,车企需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导向,方能在存量市场中重塑价值标杆。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决策需更关注技术迭代节奏与残值管理,避免陷入“买新即亏”的循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