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的一场直播让很多人看得津津有味,主持人撒贝宁走进了一家位于安徽的汽车工厂,这家工厂是给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汽车造车的。
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疙瘩,一台国产车,凭什么能卖到将近五十万,甚至更高?
这个价格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那都是国外豪华品牌的天下。
这次直播,就像是把这台车的“出生证明”和“体检报告”一五一十地摊开给我们看,让我们明明白白地知道,这钱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现在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直播一开始,华为的余承东虽然人没到,但通过视频连线,那股子底气可是相当足。
他直截了当地说,他们现在造车的标准,就是对着那些上百万的豪车去的。
这话一出,肯定有人觉得是在吹牛,但别急,撒贝宁带着镜头,从生产线的第一步开始,给我们一层层地揭开了谜底。
旅程的第一站,是冲压车间。
这个地方简单说,就是把一整块钢板,用一个力大无穷的机器,像盖章一样,“쾅”的一声,压成我们熟悉的车门、车顶的样子。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但门道全在精度上。
工厂的师傅介绍说,他们压出来的零件,误差不能超过0.2毫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普通人的一根头发,直径大概是0.07毫米,0.2毫米也就是不到三根头发丝并起来那么宽。
而行业里一般的标准是多少呢?
大概是0.5毫米。
这一对比就出来了,这家工厂的标准,比别人精细了一倍还不止。
有人可能会问,这零点几毫米的差距,我们普通人开车能感觉出来吗?
当然能。
车身上的缝隙更小、更均匀,高速开车的时候风噪声就小;车门关起来的声音更厚重,感觉更扎实;整辆车看起来也更精致,更有高级感。
这些都是从这毫厘之间的计较开始的。
更有意思的是,当撒贝宁看到那台巨大的德国进口压力机时,也提出了大家的疑问:机器是德国的,技术不还是人家的吗?
工人的回答,才是真正的亮点。
他说,机器好比是人的骨骼,但指挥骨骼怎么动、用多大力气的,是人的大脑。
而控制这台机器的大脑——也就是那一套复杂的电脑算法程序,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工程师团队,花了整整好几年时间,一行行代码写出来的。
我们不光是会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具了,我们还开始给这些工具装上我们自己的“中国芯”,这才是最硬核的进步。
接下来是焊装车间,这里就像一个科幻电影的场景。
成百上千条机械臂在空中挥舞,火花四溅,但整个车间却井然有序。
抬头一看,天花板上、墙壁上,到处都是摄像头和传感器,据说有超过一千六百个监测点,像无数双不知疲倦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都知道,车身是由很多块钢板焊接起来的,就像一个铁笼子,保护着车里的人。
这个笼子牢不牢固,就看每一个焊点结不结实。
以前,这个活儿得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眼睛看,用小锤子敲,但人总有疏忽的时候。
现在,人工智能接管了这一切。
每一个焊点在焊接时的电流、温度、压力等数据,都会被实时传到电脑里进行分析。
只要有一个数据稍微有点不对劲,系统就会立刻报警,生产线自动停下来,把这个可能存在问题的部件揪出来。
这意味着,每一台从这里下线的车,它的“骨骼”都经过了最严格的体检,全身上下两千九百多个连接点,每一个都保证是健康的。
这种对安全的较真,才是豪华的真正底气。
再往里走,是涂装车间。
这里不仅是给汽车“化妆”的地方,更是给它穿上“铠甲”的地方。
撒贝宁现场摸了摸刚下线的问界M9车门,感叹说光滑得像一面镜子。
这背后,除了有先进的喷涂工艺,让车漆颜色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底子”好。
工程师介绍,车身用了很多潜艇上才会用的热成型钢,这种钢材的强度能达到2000兆帕。
这个数字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打个比方,就相当于在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能承受住两头成年大象的重量。
这种材料,能让车身在发生碰撞时,最大程度地保持完整,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
更让我们自豪的是,这种顶级的钢材,以前我们只能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现在,我们国内的钢铁企业已经完全能够自己生产了。
这就不再是一家企业的胜利,而是我们整个国家工业体系升级的体现。
最后,是总装车间和测试场,这里是新车出厂前的“魔鬼训练营”。
一辆辆组装好的车,要在这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有的被关进一个特殊的房间里,模拟高原缺氧的环境,看它的动力系统会不会“掉链子”;有的被整个泡在水池里,测试它的密封防水性能,保证下再大的雨车里也不会漏水。
工作人员说,每辆车出厂前,都要经过五百多项这样的折磨。
但这还不算完,更厉害的是在虚拟世界里。
工程师们在电脑里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数字工厂和数字汽车,让它在虚拟世界里跑了十几亿公里,把世界上各种能想到的极端路况,比如冰天雪地、沙漠戈壁、盘山公路,全都模拟了一遍。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把一辆车在现实中可能要开十年才会遇到的问题,在几个月内就提前发现并解决掉。
比如直播里演示的暴雨测试,高压水枪对着车顶猛喷,车内的仪表盘和电路系统安然无恙,工程师说,光是为了解决这个防水问题,他们就花了半年的时间反复试验。
在整个探访中,有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在工厂的仓库里,一边堆着一些印着外文的旧设备包装箱,另一边则是一排崭新的、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机器。
这种新旧交替,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事实: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一步步地替代过去的依赖。
就像余承东说的,他们这么不计成本地投入,拉着两百多家供应商一起攻克难关,不是为了炫耀技术,而是想从根子上,把中国汽车制造的水平,真正地提上一个台阶。
当听到工人们说,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地干活时,我们知道,市场已经用最直接的方式,对这份坚持和努力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