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在零下10度的雪

最近新能源车圈,有个数据特别炸眼。2023年上半年,某头部新势力车企的财报一出,亏损额直接上了新闻热搜——60亿。一家公司半年亏掉60亿,按理说,这得是公司快凉了吧?更吓人的是,这不是个例,整个新能源赛道上,亏损似乎成了常态。随便翻翻财报,你会发现,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三剑客”,再加上几家有点声量的二线品牌,账上基本都在亏,少则十几亿,多则五六十亿。有人盘点过,从成立到现在,这些车企累计亏损早就超过了千亿量级。

很多人就开喷了,说新能源车企根本就是一个“烧钱骗局”,完全是靠资本堆起来的泡沫。赚不到钱、成本控制不住、技术没优势,造车新势力是不是要集体退场了?60亿,这个数字确实吓人。但拆开来看,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司机在零下10度的雪-有驾

先捋捋这个亏损是怎么来的。先看收入——很多人觉得亏损严重,往往是因为对“营收”和“利润”的概念有点混淆。比如这家亏损60亿的头部新势力,2023年上半年实际营收是180多亿。听着不少,对吧?但我们再往下看“利润”,也就是扣掉造车成本和各种支出后,能落到手里的钱。它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5%,甚至可能不到。这意味着,卖出一辆车,只能挣几千块钱。你再想想,这家车企半年卖了7万多辆车,均价30万左右,结果最后算下来,还得搭进去几十亿。说白了,车是卖出去了,但根本没赚到钱。

那为什么会这样?这里牵扯到新能源车企的一个“行业共性”——成本结构太吓人。新能源车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电池。电池成本占了一辆车制造成本的40%以上,甚至有时候能接近50%,而电池价格波动又非常大。2022年底到2023年初,锂矿价格猛涨,导致车企的生产成本飙升。再加上新能源车本身就比传统燃油车多了一堆高技术含量的部件,比如电控系统、智能驾驶硬件,这些东西烧钱是真实的。传统车企生产同价位的燃油车,毛利率可能轻松做到20%以上,而新能源车却经常挣扎在盈亏线上。

再看研发。这些新势力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是天文数字。以蔚来为例,2022年全年研发费用超过100亿。而且这个钱不是一个小项目一个小项目花,而是直接砸向未来的技术迭代,比如电池能量密度的优化、高阶自动驾驶算法,还有整车平台的开发。研发费用高,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

有人可能会问,传统车企是不是也这么烧钱?其实并不能完全类比。传统车企的研发是“滚动式”的,因为燃油车的技术框架已经很成熟,它们只需要在原有平台上做优化。而新能源车不行,它们从一开始就得搭建一套全新的技术体系,研发成本是跳跃性的。而且新势力还得做品牌营销、建充电网络、铺线下服务中心,样样都要钱。简单说,传统车企烧的是“细水长流”的钱,新势力烧的是“开山劈地”的钱。

司机在零下10度的雪-有驾

那这60亿的亏损,就真的说明这些车企不行了吗?其实未必。很多时候,亏损不是“企业快不行了”,而是“企业在抢未来”。新能源车企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是“战略性亏损”。他们看重的不是眼前的盈利,而是未来能不能站住脚,甚至是能不能活下来。新能源赛道的竞争,核心不是“谁现在赚钱”,而是“谁能活到最后”。就像当年的亚马逊,创立最初的大几十年里几乎年年亏损,但它靠着不断扩张市场份额和强大的供应链布局,最终成为了零售行业的巨头。

所以,这些亏损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得分开来看。有的车企确实有点瞎折腾,比如过度扩张、产品定位模糊、管理层内耗,这些都会让亏损变成无底洞。但也有一些亏损是“战略投资”,比如研发新技术、打造品牌价值。这些投资虽然短期看不到回报,但一旦成功,它们就是护城河。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特斯拉,全球新能源车的标杆。2010年上市后,它整整亏了10年,一度负债率爆表。但现在呢?它不仅活下来了,还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传统车企巨头丰田、大众,其实也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经历“阵痛”。它们的账面盈利可能好看一点,但背后也面临着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

所以,回到那个60亿的数字。看起来是很夸张,但如果拆开来看,就能发现,这其实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常态”。亏损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亏损的钱花到了哪里。是为了技术研发、市场开拓,还是为了填补无底洞?一家公司能不能走下去,不是看它现在赚了多少,而是看它的战略逻辑是不是清晰,它有没有足够的护城河。

总的来说,新能源车企亏损的现象,表面看着吓人,但其实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行业还处在高速变化期,每家企业都在赌未来。这种赌注,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回报,也可能让一些玩家被淘汰。但谁也不能否认,这场豪赌的背后,可能正在孕育一场颠覆整个汽车行业的革命。所以,与其盯着那些“大额亏损”的数字,不如多关注一下它们的技术积累、市场表现和战略布局。这些,才是决定未来胜负的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