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产轿车质量榜出炉,帝豪第18,小米SU7逸动进榜

最近,相信不少朋友在上网刷手机的时候,都看到过一篇标题特别扎眼的文章,大概是说“买国产轿车要小心了”,后面还跟着一个所谓的“2025年最新质量排行榜”。

文章里说得有鼻子有眼,把一些我们特别熟悉的老牌国民车,比如吉利帝豪、长安逸动,排在了很靠后的位置,说它们的质量投诉率高;反而是一些新出的电动车,特别是刚上市没多久的小米SU7,一下子就冲到了榜单前三名。

这一下可热闹了,网上说什么的都有。

有的人觉得这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证明,是好事;但更多的人心里犯嘀咕,帝豪这些车在路上跑了这么多年,卖了几百万辆,怎么突然之间质量就不行了?

2025国产轿车质量榜出炉,帝豪第18,小米SU7逸动进榜-有驾

这个所谓的“2025年榜单”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客观分析还是有人在故意带节奏呢?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事。

首先,咱们看到这个榜单,第一个最大的疑点,也是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的年份——“2025年”。

现在明明是2024年,2025年还没到呢,它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

难道写这篇文章的人有时光机,提前去未来看了一眼汽车的投诉情况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有人现在给你一份明年的天气预报,还精确到每一天,或者告诉你明年彩票的中奖号码,这听起来就不太靠谱。

我们都知道,像车质网这样比较专业的汽车投诉信息平台,他们发布的所有数据和榜单,都是基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

也就是说,他们统计的是过去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一整年里,真实车主提交的投诉数量,再结合这些车型的实际销量,计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投诉销量比”。

这是一个总结性的工作,是对过去的回顾,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测。

所以,单凭“2025年”这一个点,我们就可以基本判断,这个榜单的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它根本不是什么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更像是一个为了吸引人眼球而编造出来的东西。

其次,我们再仔细看看榜单里提到的那些车型名字,又能发现很多问题。

文章里出现了一些我们听都没听说过的名字,比如“小鹏MOXA X03”、“埃安RT”、“吉利银河星耀B”、“吉利星愿”等等。

2025国产轿车质量榜出炉,帝豪第18,小米SU7逸动进榜-有驾

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在网上搜一下,基本上是查无此车。

这些名字,有些可能是汽车厂家在研发阶段使用的内部代号,根本就不是最终上市销售的正式名称;还有一些,很可能就是作者自己想当然编出来的。

一个号称是权威的质量排行榜,连上榜车辆的名字都搞不清楚,张冠李戴,这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呢?

这就好比一份考试排名,把学生的名字都写错了,那这份排名的可信度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

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来,炮制这份榜单的人,可能连最基本的功课都没有做,只是东拼西凑了一些听起来很厉害的名词,目的就是为了让榜单看起来更唬人。

接着,我们来聊聊这份榜单最核心的评判标准,也就是那个“投诉销量比”。

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科学,它的意思是每一万辆卖出去的车里,有多少个投诉案例。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汽车质量,确实比单纯看谁的投诉总量多要公平一些。

但是,这个标准的使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用得不对,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这次的榜单,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刚刚上市的新车和卖了很多年的老车放在一起,用这个标准进行比较。

我们拿小米SU7和吉利帝豪来举个例子。

小米SU7是一款关注度非常高的新车,从它开始交付到现在,时间其实很短。

第一批买车的车主,很多都是品牌的粉丝,对车辆的包容度会比较高。

更重要的是,一辆车的很多质量问题,并不是刚买回来就能发现的,它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2025国产轿车质量榜出炉,帝豪第18,小米SU7逸动进榜-有驾

比如,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天,车里的内饰会不会有异味、会不会被晒坏?

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电池的续航能力会不会大幅下降?

开个几万公里之后,发动机、变速箱或者电机这些大件会不会出问题?

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使用才能暴露出来。

所以,对于小米SU7这样一款“新兵”,它的投诉量在短期内肯定是非常低的。

用一个非常低的投诉数字,去除以它正在快速增长的销量,得出的“投诉销量比”自然就非常好看。

但反过来看看吉利帝豪这样的“老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帝豪这个车型在中国市场上已经销售了十几年,累计用户超过了三百万。

这么大的用户基数,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意味着它经历了各种各樣的路况和气候考验,也服务了各种不同驾驶习惯的车主。

在这么庞大的样本里,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和用户投诉,是完全正常的,没有任何一款车能保证百分之百完美。

哪怕它的故障率其实很低,比如只有万分之几,但乘以几百万的保有量,反映在投诉平台上的绝对数字也不会小。

所以,用一个刚出茅庐、还没经历过市场长期检验的新兵,去和一位身经百战、用户遍布全国的老将,去比较所谓的“质量稳定性”,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这就好比拿一个刚上学、只考过几次试都得了一百分的小学生,去和一个工作了几十年的资深工程师比较,说这个工程师职业生涯里居然犯过错,所以小学生比工程师更厉害。

2025国产轿车质量榜出炉,帝豪第18,小米SU7逸动进榜-有驾

这种比较方法,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巨大漏洞。

那么,既然这个榜单从年份、到车型名称、再到评判逻辑都充满了问题,为什么还会有人要费尽心思编造并传播它呢?

其实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流量。

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争议和话题就等于流量,而流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利益。

这篇文章的作者很聪明,他抓住了几个最能引爆话题的点:一是打着“权威机构”的旗号,让自己的内容看起来很可信;二是通过制造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的对立,让大家站队吵架;三是把小米这样自带顶级流量的“网红”产品捧得很高,同时又把帝豪、逸动这些拥有大量车主的国民车踩得很低。

这样一来,无论是小米的粉丝,还是帝豪的车主,或者是其他品牌的关注者,都会被这个话题吸引进来,参与讨论、转发、辩论,文章的热度自然就炒起来了。

它根本不是想客观地告诉大家哪款车好,哪款车不好,它的真正目的,就是挑动大家的情绪,收割一波流量而已。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看到这样的信息时,确实需要多一份理性和辨别的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飞速发展,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看在眼里,也为此感到自豪。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确实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比亚迪、吉利、长安、蔚来、小鹏、小米这样优秀的品牌,它们的技术和产品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事实。

但是,肯定新事物的进步,不等于要用一种不光彩的方式去否定那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经典产品。

像吉利帝豪、长安逸动这些车型,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国民神车”,正是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它们用一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价格,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耐用的代步工具,解决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出行问题,为我们今天汽车市场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们的贡献和价值,不应该被一篇漏洞百出的网络文章轻易地抹杀和否定。

真正对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自信,应该是既能看到新品牌的锐意进取,也能尊重老品牌的历史积淀,用一种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款产品。

买车是件大事,我们真正需要参考的,应该是那些基于长期、大量真实用户反馈的口碑报告,而不是这种充满噱头、漏洞百出的所谓“未来榜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