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车市,总有一种逛菜市场收摊前的魔幻感。
所有人都扯着嗓子喊,我这车智能,我这车豪华,我这车续航一个顶俩。结果问界M7根本不跟你走流程,直接把柜台掀了,对着所有人喊,别装了,今天全场半卖半送,购置税我替你交了,谁先交钱车归谁。
然后市场就炸了。
短短七天,六万个订单,这数字扔出来,整个行业都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友商们刚开完会,琢磨着国庆怎么发点优惠券,写几篇小作文感动一下用户,结果一抬头,发现对手直接开着泥头车冲进会场,连人带桌子一起给创了。
这事儿最骚的地方在于,它戳破了一个皇帝的新衣: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大战,打到最后,可能跟车本身关系不大,它正在沦为一场消费电子产品式的闪电战。
你以为大家买的是车?别逗了,大家抢的是一个叫做“不等”的特权,一个“现在就爽”的权利。
这背后,是一套冰冷、精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人性的降维打击逻辑。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局。传统的汽车销售逻辑是什么?是“品鉴”。
车企花大价钱开发布会,请一堆媒体老师,从底盘悬挂讲到座椅皮质,恨不得把每个螺丝钉的来历都给你盘一遍。然后用户要去4S店,试驾,感受,对比,这是一个漫长而庄重的决策过程,跟找对象差不多,得看八字合不合。
但问界M7干了什么?它把买车这件事,从“谈婚论嫁”直接变成了“直播间秒杀”。
它没有长篇大论地跟你聊情怀,也没有请明星站台告诉你这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它就干了三件事:第一,价格砸穿,用补贴把你的决策成本降到最低;第二,体验拉满,鸿蒙座舱把“车”这个硬件,变成了手机的延伸配件;第三,也是最致命的一招,极限施压供应链,把交付速度卷成一种核心竞争力。
这三板斧下来,很多用户的购车逻辑直接被干碎了。
还在对比扭矩和功率?还在纠结Nappa真皮和Alcantara?
省省吧。
隔壁老王已经开着新M7在朋友圈晒带全家露营了,你还在4S店对着参数表算排列组合。这种精神暴击,比任何折扣都来得猛烈。
这就是典型的“快种快收”打法。在汽车这个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里,华为硬生生把手机圈那套“快速迭代、抢占入口、生态闭环”的玩法给搬了过来。
它在赌什么?它在赌消费者的心智变了。
过去买车,大家关心的是“资产属性”,这车耐不耐用,保不保值,开出去有没有面子。现在很多年轻人和女性用户,她们关心的是“工具属性”和“体验属性”。
这车好不好开?不好开,但它好不好“玩”?
车机卡不卡?跟我的手机传照片方不方便?能不能在我到家前就把空调打开?
这些问题,传统车企的工程师听了可能想打人。但在用户眼里,这些才是核心痛点。
所以你看,M7的大卖,根本不是什么技术的胜利,而是一场用户心理学的完胜。它用消费电子的逻辑,精准地抓住了这部分增量用户的需求,把车变成了一个带轮子的大号智能设备。
而要实现这一点,靠的不是车企自己,而是背后那个叫华为的“军火商”。
我们用【利益相关方博弈法】来拆解一下这个恐怖的故事。
对于【平台】也就是华为来说,M7就是它鸿蒙生态的一块“移动飞地”。车卖得越多,鸿蒙系统的装机量就越大,它的生态护城河就越深。所以它不惜一切代价,用自己的品牌、技术、渠道、甚至资金来给问界输血。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合作了,这叫“灵魂注入”。
对于【公司】也就是赛力斯来说,这像一场豪赌。它把自己的生产线、供应链管理能力全部押上,变成了华为意志的执行者。疼不疼?肯定疼。为了满足M7那堪称变态的产能要求,整个供应链都被逼到了墙角。供应商收到的通知,不是商量,是命令。10月底前日产1200台,做不到就出局。这就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赛力斯就是那个递拳套的,顺便还得挨几下。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小白鼠。他们用一个极具性价比的价格,提前享受到了一个成熟生态带来的便利。但他们也要承担这种极限压榨模式下,可能存在的品控风险。不过,目前看来,大家愿意为这种“爽”下注。
对于【监管】和【友商】来说,这简直是噩梦。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野蛮人”冲了进来,它无视了行业百年来的默契和规则,直接把战场从技术参数的精雕细琢,转移到了生产效率和生态体验的暴力碾压上。
友商们为什么睡不着?
是怕价格战吗?是怕技术迭代吗?都不是。
他们真正怕的,是游戏规则被改变了。
就像你还在苦练刀法,结果人家直接掏出了加特林。你怎么打?你告诉我你怎么打?这仗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一旦跑通,几乎无法被复制。因为它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那辆车,而是那个能把手机、车机、智能家居无缝打通的鸿蒙系统。这是华为花了十几年,砸了无数钱和工程师才建立起来的生态壁垒。其他车企想学,约等于现在从零开始自己写一套安卓或者iOS,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别再把问界M7的成功,简单归结为一次成功的营销或者一次精准的降价。
那都是表象。
它的本质,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跨界战争”。华为用自己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经验、技术和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洞察,对传统的汽车制造业进行了一次血腥的洗礼。
你以为它在卖车?
错了,它在卖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你以为它在打价格战?
错了,它在打一场关于“效率和生态”的歼灭战。
那些还在纠结“我们是不是要跟进补贴”的品牌,其实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他们连对手的战略意图都没看懂。
这不是什么瞎积薄发,这是阳谋。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要用我的长处,来攻击你的短处,而且你毫无办法。
这场战争没有硝烟,但比任何一场发布会上的互怼都来得残酷。它没有KOL的摇旗呐喊,也没有老板们的激情演讲,只有工厂里日夜不休的机器轰鸣,和后台不断跳动的订单数字。
下个季度,牌桌上会是什么样子?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还抱着老地图,想找新大陆的玩家,最终会发现,不是世界变了,而是他们,已经被世界甩下了车。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