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司机吐槽:现在变道打转向灯根本没用!
一打灯后车就疯狂按喇叭、加速冲上来,特别是滴滴司机或赶时间的人,宁可硬挤也不让行。
于是有人“学聪明”了——看到安全距离直接变道,反而更顺利。
但这样真的对吗?
深圳交警曾一天查处近900起不打转向灯行为,而老司机们坦言:有人是懒,有人是怕后车不让,还有人觉得“后视镜没车就不用打”。
更扎心的是,转向灯甚至被调侃成“后车加速器”,一打灯后车就猛踩油门,逼得人“不敢打灯”。
这事儿表面看是驾驶习惯问题,实则藏着马路上的“人性较量”。
“不打灯”的背后,是信任危机很多司机不是不懂规则,而是被现实“教做人”。
就像网友说的:“打了灯,后车一脚油门怼上来,谁还敢打?”
这种“你打灯我就加速”的心理,像极了路上无形的较劲——你示弱,我就抢;你礼貌,我就欺负。
可这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什么?
事故变多,路怒飙升,最后谁都走不快。
别用“经验”挑战“概率”老司机常挂在嘴边的“后视镜没车不用打灯”,听着有理,实则玩火。
车流瞬息万变,盲区、电动车、突然变道的第三方……哪一样是后视镜能100%看清的?
2019年深圳一天抓800多起不打灯,2020年全国3.97%的伤亡事故因“未保持车距”引发,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侥幸心理的代价。
规则不是“吃亏”,而是保命底线有人说:“规矩人总被插队,老实开车反而吃亏。”
可真正吃过亏的人才知道——变道时那一秒的转向灯,不是认怂,而是给自己和后车留出反应时间。
就像教练说的:“打灯不是技术问题,是告诉别人‘我要活了,请多关照’。”
与其赌后车会不会让,不如用规则给自己上道保险。
马路上没有输赢,没有输赢只有安全到家才算赢。
与其抱怨“别人不让”,不如从自己做起:变道早打3秒钟亮,相比之下等待下一辆。
不管怎样,用规则换取安全永远比以侥幸冒险更划算。
你遇到过 “ 打了 方向盘握在手里 ,责任就在肩膀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