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充值再开车?”
你见过试驾送礼吗?
我见过,但像小米SU7这场面,还是头一回。
陈震刚掀开车门,工作人员一脸职业微笑递上份“合作清单”,像极了饭馆刚落座就塞来菜单。
气氛那一下子,别说试驾,连空气都打了个结。
陈震没搭理,随口一句“这是试驾还是广告?”
对方只是笑,什么都没说。
这个画面他没藏着掖着,直接塞进视频,播放量像火箭一样窜到千万级。
你以为观众只会在弹幕里吐槽?
他们比谁都精,留言区一片“充值车评还能信?”
的灵魂拷问。
我不信这年头还有人真把车评当童话看。
观众全是老江湖,谁都不愿当韭菜,谁都怕被割。
车企要流量,车评人要饭吃,观众想要点真东西。
这三方扯皮,场面比CBA总决赛还热闹。
陈震这次,直接把“潜规则”甩在了聚光灯下。
你说他造势也行,你说他较真也好,反正没人再装看不见了。
说起来,夜里十二点的北京四环,比白天还要真实。
陈震换了特斯拉FSD,车流稀疏,路灯孤零零地打在车顶。
FSD突然一个“灵魂操作”,直接拐进自行车道,压着实线,红灯都没眨眼。
你说这场面像不像自动驾驶在自我放飞?
那一刻,他没慌,报警、拍视频、晒罚单,全程直播。
观众看呆了,弹幕都炸了锅:“这回没人塞钱了吧?”
有个网友说得好,AI再厉害,该罚款还是得罚款。
其实这事哪有那么简单?
小米SU7要冲销量,新能源市场一片红海,车企能不着急吗?
流量就是命根子。
你看这份“合作清单”,说白了就是流量的入场券。
陈震不接,车企心里估计比掉链子的FSD还凉。
你以为这只是汽车圈的专利?
想想前阵子NBA球星直播失控,一夜之间从顶流变成话题中心。
体育、汽车、娱乐,谁都绕不开“剧本杀”。
网友们的嘴,比高铁还快。
有人调侃:“现在的车评,和直播带货没啥两样。”
也有人怀疑:“你们测评到底听谁的?”
可别以为观众只会抱怨,他们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连大数据都自叹不如。
陈震这次硬刚潜规则,等于给行业来了一针清醒剂。
可真话值几个钱?
观众会买账吗?
没人知道答案。
你要说车评人坐怀不乱,未免太理想化。
毕竟,这年头谁都怕流量断了粮。
弹幕风向说变就变。
一开始骂声一片,后来留言区全是“至少他说人话”。
说白了,观众不求神仙,只想要个讲实话的人。
你让他们看广告,他们反手就关掉。
你给他们看真相,他们点赞、收藏、转发,流量自来水。
有时候我觉得,车评圈和体育圈挺像。
C罗拍广告,梅西接代言,舆论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谁都想活得漂亮点,谁都怕被骂“假”。
去年莫兰特直播闹事,舆论一半说他真,一半说他傻,谁也没占到便宜。
你要说车评有多干净?
说不出口。
你要说全是套路?
也太绝对了。
这事儿里细节最多。
比如那份“合作清单”,明面上一张纸,背地里是流量和生存的较量。
再比如半夜测试FSD,谁能想到自动驾驶能闹出这么大幺蛾子?
技术再牛,也得看实际路况。
观众最关心的不是参数,不是算法,而是“我花钱买的,到底安不安全?”
你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一张真实的罚单来得实在。
车企这头也难。
新能源市场卷得飞起,谁不想出头?
小米SU7不是天降神兵,背后有多少生意场的算盘?
流量就是呼吸,哪怕用点“骚操作”,也只能硬着头皮冲。
观众嘴上说不信广告,身体却很诚实地追新测评。
谁都不想被套路,但谁又能真的逃得开?
这些年看多了,车评人、球星、网红,哪一个不是在流量和真话之间找平衡?
观众不是没脾气,只是更会挑。
你讲大实话,他们夸你“接地气”;你拿钱说话,他们说你“带货”。
这年头,想两全其美?
比登天还难。
说到底,这场戏谁都没全身而退。
车评人顶着压力,车企拼命卷,观众边骂边看。
只要还有人敢把“合作清单”晾出来,敢半夜测FSD,敢实话实说,观众就会多一分信任。
下次试驾遇到“充值先开”,你心里多了个标尺,真假自有分辨。
结尾要说啥?
也没啥大道理。
你还会不会点开下一个车评视频?
你会不会在弹幕里再留一句“这回是真是假”?
说不准,反正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