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值得咱们普通人聊一聊。
就是关于淘汰燃油车这事儿,那些曾经把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欧美老牌车企,现在好像都开始往后退了,态度变得模棱两可,这让很多人都犯了嘀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当初不是你们带头说要搞电动化,要为了环保淘汰燃油车吗?
怎么现在风向一变,自己先犹豫了呢?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几年前,欧洲那边对推动电动车的劲头确实非常足。
不少国家都定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计划在2030年或者2035年就彻底不卖新的燃油车了。
像奔驰、宝马、奥迪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豪华品牌,也纷纷表态,要全面拥抱新能源,甚至给出了自己停产燃油车的大概时间表。
那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燃油车的时代马上就要翻篇了,未来就是电动车的天下,全世界的马路都会变得安安静静。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没过多久,我们就看到欧盟对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开始松口了,说用合成燃料的燃油车以后也许还能卖。
紧接着,奔驰也悄悄调整了说法,把原来“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的目标,加了个前提,叫“在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这话就说得很有水平了,意思就是,这事儿成不成,得看市场卖得怎么样,主动权不在我这儿了。
奥迪、宝马的步子也明显放慢了。
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自然会引起大家的疑问。
有人在网上说,这是因为电车本身就是一种“工业倒退”,是几十年前就有的老技术。
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电车的发明确实比燃油车还早。
但拿一百多年前的电车,跟现在咱们路上跑的智能电动车比,就好像拿清朝的火铳去跟现在的自动步枪比一样,除了基本原理有点联系,其他从里到外压根就不是一个东西。
现在的电动车,核心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还有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高科技,它是一个集合了能源、软件、人工智能的全新终端产品,怎么能简单地用“倒退”来形容呢?
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新的赛道上,他们打不过了。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燃油车时代,欧美日韩的车企凭借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调校上的深厚积累,建立了一道非常高的技术壁垒。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产品牌想要追赶,确实非常困难。
但是,电动车的出现,相当于把赛道给换了。
在新的赛道上,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个最难啃的“骨头”被绕开了,大家比的是电池技术、是智能化水平、是软件生态。
这就让所有玩家,包括中国车企,有了一个重新洗牌、同场竞技的机会。
一开始,那些传统巨头们是怎么对待电动车的呢?
他们多少带着点高高在上的傲慢。
比如,奥迪早期推出的一款纯电车,续航只有三百多公里,配置也一般,但价格却敢定到大几十万。
他们似乎并没有把电动车当成一个要普及给大众的交通工具,而更多是当成一个时髦的、用来彰显自己环保姿态的“奢侈品”。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车企完全没有按照他们的思路来。
我们这边,从上游的电池制造,像宁德时代、比亚迪,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再到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软件,硬生生地打造出了一套完整、高效且成本可控的产业链。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当国外的老牌车企还在犹豫着推出一款价格昂贵、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油改电”车型来试水市场时,我们这边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国产电动车,就已经把大屏幕、语音助手、自动泊车、舒适体验做得有模有样了。
消费者是最现实的,他们的选择最能说明问题。
当有一台车,开起来更安静,加速更快,每公里的花费更低,车里的屏幕又大又好玩,功能还多,价格甚至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还要便宜,你会怎么选?
所谓的“技术先进”或“落后”,在实实在在的性价比面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就像法拉利、兰博基尼的发动机技术当然顶尖,但绝大多数人不会买它来日常代步,因为大家买车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性、舒适性和实用性。
现在市场上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几年前,二十多万的预算,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帕萨特、雅阁、凯美瑞这些合资品牌的中级车。
但现在你再看看,同样的价格,你可以买到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还有各种新势力品牌推出的产品,它们在空间、性能和智能化体验上,往往都更有优势。
根据行业数据,2024年4月份,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零售渗透率,一度历史性地超过了50%,这意味着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
这个数据背后,是成千上万消费者用自己的钱投出的票,这比任何关于“先进”与“落后的”争论都更有说服力。
欧美车企之所以“反复横跳”,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他们背负的“历史包袱”太重了。
一家百年车企,背后是庞大的发动机工厂、变速箱工厂,是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是一整套与燃油车深度捆绑的供应链和经销商网络。
如果让他们下定决心,彻底抛弃燃油车,转向电动车,这无异于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大手术。
这意味着要关停大量工厂,安置无数工人,这在工会力量强大的西方国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阻力和经济阵痛。
同时,他们还需要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去建立全新的电池工厂、研发三电系统,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已经形成优势的地方。
所以,他们现在的“推迟”和“放缓”,更像是一种拖延战术。
一方面,他们希望尽可能延长燃油车的销售时间,多赚一些利润,为未来的转型储备资金。
另一方面,他们也心存一丝侥幸,希望在固态电池或者其他新技术上能出现颠覆性的突破,好让他们能绕开现有的竞争格局,重新夺回主导权。
说到底,他们不是不想做电动车,也不是看不起这个产业,而是发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他们造出来的电动车,既没有价格优势,也没有突出的产品亮点,很难跟中国品牌正面抗衡。
与其硬着头皮冲进来被市场打得丢盔弃甲,不如先退一步,守好自己燃油车的阵地,嘴上再找些理由,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
这背后,是商业竞争的残酷现实,也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真实写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