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桥变柏油路李想当年对增程的判断,还是太保守了

【引言】

独木桥变柏油路李想当年对增程的判断,还是太保守了-有驾

如果问新能源车市场哪条路线变化最大,那增程式技术绝对是过去几年里一个跌宕起伏的主角。曾经,它被人讥讽为“脱裤子放屁”,是部分造车新势力的孤独选择。但如今,这项技术已脱胎换骨,从“边缘黑马”一跃成为市场的香饽饽。2024年,仅在中国,增程式新能源车销量达到了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这让那些曾对它嗤之以鼻的车企如今追悔莫及。从边缘到主流,增程式技术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个技术能否真的成为当下新能源车企的“救命稻草”?增程热潮的背后,究竟在酝酿什么样的风暴?

【第一高潮】

独木桥变柏油路李想当年对增程的判断,还是太保守了-有驾

关于增程,车企们的态度曾经出现过撕裂。一个阵营,叫嚣“毫无技术含量”;另一个阵营,却将其奉为新能源的最佳解决方案。这场论争的焦点归结为一个问题:增程技术到底值不值得押注?例如长城汽车,至今依然坚守“打死不做增程”的信条,而其他车企如理想汽车,则早在2018年率先依靠增程式车型一步步掀起销量狂潮。如今,当理想、问界等品牌借增程技术收割市场份额时,曾经坚持纯电或者插电混动的品牌却纷纷“倒戈”。没有人能否认,增程已经从“独木桥”变成了“柏油路”,但问题是,市场真的有这么宽吗?每家车企都能在这场技术转型中分到一杯羹吗?

【发展过程】

独木桥变柏油路李想当年对增程的判断,还是太保守了-有驾

增程从“小透明”到主流,它的成名之路并非偶然。理想ONE作为试水之作,以其不容忽视的市场成绩成为增程崛起的标志。2022年开始,理想旗下增程车型屡创佳绩,而问界紧随其后,以AITO问界大力推广增程技术,其M9甚至在2024年成为50万以上车型的销量冠军。在供需两端双轮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了这条赛道。

为什么增程模式突然如此受欢迎?其背后是用户对“里程焦虑”的现实需求。要知道,相比纯电动车,增程式的优势在于既具备纯电行驶的体验,又解决了电池续航不足的问题——就像在“短板效应”里加固了那块最短的木板。而从消费者端来看,无论是在中高端还是在平价车市场,增程技术正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许多老百姓甚至开始用增程式汽车比喻成“带外挂的手机充电宝”——既方便又靠谱。

独木桥变柏油路李想当年对增程的判断,还是太保守了-有驾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增程买账。批评者认为,增程实质上仍保留了燃油车的核心部件,只是披了层新能源的外衣,这就好比“穿着大棉袄跳广场舞”,浪费资源且效率不高。而这恰恰成了增程技术争议的导火索。

【第一低潮】

独木桥变柏油路李想当年对增程的判断,还是太保守了-有驾

市场数据的上涨掩盖不了背后的矛盾气息。尽管增程技术一路高歌猛进,但发力晚的玩家显然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入局时机。那些曾经公开反对增程的传统车企,如广汽、奇瑞,如今拼命补课,试图在错过的风口赚回一张门票。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甚至坦言,“当年对增程技术发展的判断失误,让我们错失了几年的优质窗口期。”语气中透露出难掩的懊悔。

然而,这些迟到者面对的并不是一场资源均等的“补考”。在技术上,理想、问界等“先手玩家”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供应链优势,特别是在增程专用发动机、智能化协同控制等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壁垒。而新加入的那些品牌,要么就像大众的概念车ID.ERA,只停留在“画饼大赛”;要么像马自达的EZ-6,销量并不理想。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增程≠真正新能源”的质疑也愈演愈烈。

事实证明,仅仅拥有增程技术并不足以带来市场奇迹。它的确是一个解决短期续航痛点的支撑点,但并不是万灵药,尤其当赛道上的跑者越来越多时,蛋糕分到每家手里的份额便越来越小。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逐渐浮现:增程的爆火是否只是一场短暂的狂欢?

【第二高潮】

就在所有人以为增程之路已然稳定时,技术路线的分岔点却再一次出现在了行业的面前。2024年末,有车企突然揭露了另一个更高效的混合技术方案——一种能够实现更高燃油效率、更强动力输出的多档DHT(混动专用变速器)系统。从效率上看,它比目前市面上的增程车型更胜一筹。

更意外的是,电池技术的飞跃式突破也开始挑战增程技术的底层逻辑。仅靠固态电池驱动的纯电车续航突破了1000公里大关,这种参数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纯电车在细分市场的优势一点点侵蚀增程式车型的生存空间。更不用提,燃料电池和氢能源技术的崛起已经让新能源技术路线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说到这里,那些寄希望于增程“再造神话”的车企们,会不会突然想起了几年之前对多档DHT的轻蔑态度?技术演进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历史多次证明,一场“惊天反转”足以颠覆整个行业。

【第二低潮】

在热潮的退却、竞争者的增多以及技术路线争议的夹击之下,增程又一次回到了“不安”的节点。表面看上去,不少品牌的增程车型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但市场饱和的风险已经悄然逼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增程车型的销量增速开始放缓,那些依赖增程技术攻城略地的车企也不得不开始思考下一步的策略。

与此同时,各家车企的立场差异却愈发显著。某些品牌选择全力押注增程技术,希望在剩下的市场窗口中迅速占据份额;而另一些品牌则开始转向多元化技术布局,试图通过“全技术并行”来避免押错宝的风险。这种分化趋势让市场更加扑朔迷离:增程,是未来的桥梁,还是又一个过渡的幻影?

消费者的困惑更加直白:“到底买增程车会不会过几年就落伍?”从结果来看,目前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而这也让潜在购车者持币观望的态势愈加明显。

【写在最后】

回顾增程技术的发展历程,这条从独木桥到柏油路的旅途并不平坦。它既是一次成功的市场突破,也是争议点最大的技术路线之一。一开始,增程只是某些造车新势力的“小聪明”,后来却成为整个行业争抢的新风口。那些曾经公开看不起这项技术的品牌,如今却在争先恐后地跟随趋势,让人忍不住感叹:是不是风口来的时候,连猪都会飞?可是飞起来后,该怎么降落,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毕竟,一旦技术趋势改变,谁又能保证不会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先烈”?

【小编想问】

不可否认,增程技术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它缓解了里程焦虑,也让新能源车主不再为“充电难”而发愁。但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当更多品牌涌入赛道,市场竞争恶化,增程技术是否仍然能保持它的“吸引力”?还是说,它最终只是新能源道路上的一个过渡品,我们消费者的钱包,又该押在哪个技术上才算稳妥呢?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