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汽车市场的一则消息,在老百姓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就在很多人都觉得,新能源电动车已经是大势所趋,燃油车快要被扫进历史的尘埃里的时候,国家工信部的一番表态,像是在这股滚烫的潮流里注入了一股冷静的溪水。
工信部明确提出,要“支持内燃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这短短一句话,信息量可不小,也让许多开着燃油车、正犹豫要不要换车的朋友们心里犯起了嘀咕:这风向,难道是要变了吗?
我们天天听说的“电动化未来”,是不是得重新审视一下了?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风向突变,更不是要走回头路,而是一种更加成熟和务实的考量。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确实非常迅猛,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这是为了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弯道超车”。
但任何事情发展得太快,都难免会忽略一些现实问题。
工信部的这次表态,恰恰就是对现实情况的一次正面回应,它传递出的信号,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汽车、关心出行的人好好琢磨。
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国家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用车需求。
咱们国家地大物博,发展也不均衡,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地方。
你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小区和单位都有充电桩,每天通勤距离不长,开个电动车确实又省钱又环保,体验感很好。
可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一到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打个对折都是客气的,车主们开着车,连暖风都不敢使劲开,那种“里程焦虑”是实实在在的。
再比如,很多人过年过节要开长途回老家,一路上服务区的充电桩排起长龙,原本几个小时的路程,光充电就得等上三四个小时,这不叫享受科技,这叫“人在囧途”。
更别提广大的农村地区,想找个公共充电桩比登天还难。
在这些场景下,一辆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就能稳稳当当跑上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加油站遍地都是,五分钟就能“满血复活”,这种可靠性和便利性,是现阶段的纯电动车无法比拟的。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新能源喊得震天响,但目前全国马路上跑的车,十辆里有九辆还是烧油的。
这说明,燃油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最现实、最可靠的选择。
政策的制定,必须尊重这个最基本的国情。
其次,这背后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账,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和无数人的饭碗。
我们平时开车,可能只关心油价,但一辆燃油车背后,牵动的是一条极其庞大和成熟的产业链。
从发动机、变速箱的研发制造,到成千上万个精密零部件的生产,再到后期的维修保养,这条产业链上,有数万家企业,提供了超过六百万个就业岗位。
去年,整个产业链的产值高达四万多亿。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是我们国家制造业的重要支柱。
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强行让这条产业链熄火,那将意味着无数工人面临失业,无数家庭的生计受到影响。
再算一笔税收账,像一汽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一年纳税超过四百亿,这些钱都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用于公路建设、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
我们每天开车跑的公路,每年光养护费用就高达六千亿,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我们加油时付的燃油税。
如果大家都开不交燃油税的电动车,那路坏了谁来修?
这笔钱从哪里来?
相比之下,一些新能源车企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需要市场和资本持续“输血”。
所以,让燃油车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车,更是为了稳住经济的基本盘,保障社会的稳定。
转型升级是必然的,但必须是平稳过渡,而不是一场让经济“硬着陆”的冒险。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燃油车技术本身也一直在进步,并非大家想象中的“落后产能”。
很多人对燃油车的印象还停留在“高油耗、高排放”的旧时代,但实际上,现在的内燃机技术已经今非昔比。
比如长安汽车研发的蓝鲸发动机,它的热效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4.5%,通俗点说,就是能把每一滴汽油的能量更充分地转化为动力,既省油又有劲。
中石化也推出了能直接减少18.3%碳排放的低碳汽油。
更不用说现在越来越受欢迎的混合动力车型了。
这类车可以说是集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优点于一身,在市区里低速行驶时用电,安静又省钱;上了高速,发动机介入,动力强劲,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一箱油跑一千多公里,综合油耗比一些纯燃油车低得多。
这种技术路线,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照顾了用户的实际需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创新。
所以,不应该简单地给燃油车贴上“不环保”的标签,而应该看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可能性。
总而言之,工信部的这次表态,是一次非常及时和理性的“纠偏”。
它告诉市场和消费者,未来的汽车市场,不会是纯电动车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一个燃油、混动、纯电等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公平竞争的健康生态。
国家鼓励技术创新,无论是电池技术还是内燃机技术,只要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都值得被支持。
这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个好消息。
这意味着我们的选择更多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居住城市、用车习惯、经济条件,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辆车,而不用被单一的潮流所裹挟。
是选择一辆能带你翻山越岭、说走就走的燃油SUV,还是一辆在城市里穿梭自如、用车成本极低的电动轿车,决定权最终还是回到了我们自己手里。
这,或许才是一个成熟、健康的汽车市场该有的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