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起,电动车新国标标准正式实施,电动车市场迎来了一轮换新潮。不过细心的车主可以发现,目前各大线下门店或线上平台,只有雅迪、绿源等头部品牌有新国标车,其他的小品牌还在销售旧国标车型,为什么这些小品牌集体沉默呢?行内人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技术积累与研发成本,小品牌难以承受
新国标标准的修订与实施,并非只是简单的限速、拆除脚蹬子这么简单,它是对于电动车整车的质量安全、机械强度、阻燃性能、防篡改等各方面提出了极其细致和严格的技术要求。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生产一款合规的新国标电动车,需要从车辆的车架结构、线路布局到电池管理,进行全新的设计和验证,这对于雅迪、绿源、爱玛等行业头部品牌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
一线大品牌都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甚至拥有国家级的实验室和深厚的专利技术储备,他们可以迅速调动资源,针对新国标要求进行技术攻关,不仅可以确保产品合规,而且还可以在性能、续航、安全等方面保持领先。比如雅迪的TTFAR增程系统、绿源的液冷电机技术,都是在合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利器。
但是对于众多小品牌来说,他们的产品大多依赖工模和成熟的供应链,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没有研发能力,面对全新的新国标标准,没有实力进行反复的试验与测试,小品牌本身利润非常低,为避免成本上升,只能等待供应链的成熟与稳定。
资质认证与生产准入提高了小品牌的准入门槛
电动车虽然只是代步工具,但是它的管理已经趋向于汽车化,必须要通过国家3c强制认证才能够上市销售,这个过程不仅漫长、复杂,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费用,同时会对厂家的资质、生产线、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的审核。
雅迪、爱玛、绿源等头部品牌已经被列为电动车生产企业白名单,他们凭借规范的管理、自动化的生产线和雄厚的资金,可以轻松的应对认证流程,甚至出现一次同时认证多款产品的情况。
但是对于小品牌来说,强制性认证无疑推高了他们的准入门槛,由于小品牌的规模小、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于生产线改造,满足新规要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小品牌力不从心。
即便小品牌咬牙投入改造,但是在严格的审核下,是否能够顺利拿到国家强制性认证仍然是未知数,即使通过了认证允许生产销售,但是是否能够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同样存在未知。
面对需要资质认证的硬仗,许多实力不济的小厂只能选择了主动放弃或者持观望态度,期待市场上出现公模以后再生产。
终端销售门店也影响新版电动车上市
除了生产端受到巨大的影响以外,对电动车的销售端,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影响新版电动车的上市销售。
雅迪、爱玛、绿源等一线品牌拥有成千上万家线下门店,可以迅速构成强大的销售网络,能够第一时间将产品铺向全国,通过成熟的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
小品牌渠道本来就非常的脆弱,在原来库存还没有销售完的情况下,让他们销售新款电动车,如果再压货的话,可能会动摇他们的信心。
另外新版电动车的改版,车主在购买电动车的时候,往往会存在能否顺利上牌和长期使用是否可靠的顾虑,头部品牌凭借多年的市场积累和口碑,大多数用户更加信任,小品牌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资金链断裂,导致品牌出局的情况,所以很少有人会选择小品牌。
总结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