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上周跑高速的时候,正逢一阵强侧风,腾势N9那车居然稳得跟贴了地一样。高速上,三辆大货车并排走着,形成一道移动的风墙,后面跟着的几辆腾势N9尽管遭遇11级暴风,依旧稳稳当当没跑偏。销售那边跟我说:这车抗风能力,不是吹的。我心想,真有这么神?后来亲戚开着别的品牌电动车,侧风一来车身晃得挺吓人。
说它抗风强,关键是车重。腾势N9重量在2.5吨上下(体感/非官方数据),比一般同级别电动车重个300-500公斤,这份沉甸甸的底气在风中尤为明显。可别小看这个重量,它像是你撑伞时多买了个沙袋,伞不那么容易被吹翻。但重量实际上是把双刃剑,真心耗胎。腾势N7的车主跟我抱怨,说她这轮胎用得比其他车快,可能因为车太重,轮胎顶不住。
同价位的理想L7,轻了近400公斤,开起来灵活,但侧风感强烈很多。我试过高速上,10级以上侧风一刹那就要调整方向盘,腾势几乎没啥这种感觉。对比中,你更愿意选哪个?
供应链上,对一个车企来说,增加车重意味着材料成本上涨、供应环节更复杂。想想做饭,原材料高级了,菜能更香,但准备也繁琐。比亚迪在减重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努力,但抗风稳定性这种安全感,没法纯靠轻量化来解决。像腾势采用的易三方技术框架,给它带来了三电机布局,这在风中给力的动力分配就好比平衡钓竿,风吹来,杆子自动找准重心,稳得住。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当时测试车下方风洞实验的数据,车身在模拟11级风速下的偏移量低于5厘米(样本有限,体感)。但是说实话,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实验室和实际路况还是有差距。
说到安全,我小时候一次台风夜,家里小轿车突然被吹得车门都快关不上,家人都紧张不已。现在想想,要是那时有腾势N9这种车,估计心里踏实不少。你问我重车是否真的冗余?一开始我偏向说重量大没啥用处,但后来琢磨琢磨,越到极端环境越能理解。多余的重量或许就是多余的安全保障,不是吗?
轮胎匹配问题不能忽视。比亚迪的普通轮胎在这么重的车上确实显得有点撑不住,这让我有点疑惑—他们是不是得自己搞个轮胎工厂或者至少深度定制轮胎?毕竟轮胎是车和地面的唯一接触点,这水准不对头,安全感也打折扣。你说他们会走这条路吗?毕竟买个轮胎厂不像买个零件那么简单…(没细想过,这个估计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之前我说过,比亚迪的安全技术其实靠嘴没啥用,结果这次实测确实碾压了很多质疑。尤其易三方技术,虽说名字有点玄乎,但说白了它就像给车装上了三个智能帮手,在不同方向对力量进行分配,车身抗风性能自然大提升。同价位的车型里,这种技术独特性还是挺突出的。
修理工一朋友突然说:你知道吗,这么重的车打理起来麻烦多了,刹车片啊、悬挂件啥的可都得吃苦头。我心里那个嫌麻烦啊,但安全面前,这点麻烦算什么?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么重的车日常维护会带来多少额外成本?我粗略算过,滚动轴承和悬挂件半年得加个20%-30%的成本(体感估算),这钱是不是车主都愿意掏,可就是这安全感,很多人会买单。
话说到这里,反倒让我对比亚迪未来轮胎策略特别好奇。当前采购的通用轮胎,面对重载电动车和极端气候,真是硬骨头一块。你觉得,一家车企处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得从材料级开始扎根?比如自家研发轮胎新材料,或者推定制胎面设计,类似手机厂商定制芯片那种深度参与,这条路走通了没准成了另一项硬杠杠。
提个怪异的问题,为什么在车重这么被诟病的风口浪尖上,腾势还能把重当优点往死里用?是不是有点像餐馆把油重变招牌菜一样?加重确实带来局限,但安全感就是这么实打实的反馈到用户心里。而其他车型即使轻盈,风一吹,不稳反倒更害怕。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还有什么核心指标能像抗风能力这样被轻视,却又关乎生死存亡的?除了安全感,大家的内心真实需求是不是被市场宣传反向过滤了?绕了一大圈,答案其实很复杂。你怎么看?
当我把手撑在方向盘上,感受到那种重而不浮的稳定,心里那个踏实,就好像冬夜里多盖了一层厚被子。到底重就重吧,只要关键时刻撑得住,这点重量,也算有价值。你呢?你的车,在风里,怎么样撑过去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