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豪华车市场的好日子似乎到头了。
曾经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的奔驰、宝马、奥迪这德系三强,现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这三家企业的营收、利润和销量全线下滑,尤其是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成了拖后腿的重灾区。
先看具体数据:奔驰一季度全球卖了52.92万辆车,同比下降7%,其中在中国市场少了10%的交付量;宝马虽然保住了中国豪华车销量冠军的头衔,但销量同比暴跌17.2%,15.52万辆的成绩让人咋舌;奥迪更惨,14.45万辆的销量同比也跌了7%。
三家企业的全球净利润分别下滑7.3%、26.4%和14.5%,这可不是小数目。
说到原因,价格战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以前宝马3系、奥迪A4、奔驰C级这些"34C"车型,入门价都在30万以上,现在动不动就降到20万区间。有媒体报道说,有些入门车型甚至跌破20万大关,逼得经销商不得不把销售重点转向更高端的"56E"车型(宝马5系、奥迪A6L、奔驰E级)。现在的奥迪A6L低配版都不到30万,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价格战打到最后,受伤的不仅是车企的利润,连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影响。以前买豪华车图的就是面子,现在20万出头就能买到BBA的中级车,这让不少消费者产生了"我是不是买贵了"的疑问。更尴尬的是,这边豪华品牌在降价促销,那边国产新能源车却在高歌猛进。理想汽车去年就上演过销量反超BBA的好戏,最近问界M8上市才22天,大定订单就突破7万台,起售价还高达35万以上。
说到新能源转型,这三家德企的表现也是冰火两重天。宝马一季度纯电动车全球卖了10.95万辆,同比增长32.4%;奥迪也有4.6万辆的成绩,增长30%。唯独奔驰不进反退,纯电车型销量下滑14%,只有4.07万辆。这差距在自主品牌面前更显尴尬——比亚迪汉EV单月销量就能破3万,蔚来ET5、小鹏P7这些车型也都在2万上下徘徊。
不过宝马和奥迪也没闲着。宝马宣布今年要推10多款新车,2026年还要带来20多款新车,特别是那个"新世代"车型,用800V平台和圆柱电池,充电10分钟能跑300公里,续航能冲到900公里。更狠的是和华为、阿里合作搞智能化,看来是铁了心要在科技感上扳回一局。奥迪更绝,直接把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装到全系车上,新推出的A6L e-tron和E5 Sportback都是重磅车型。奔驰虽然电动化步伐慢了点,但也计划未来五年推出10多款中国特供电动车,上海车展上展出的纯电CLA就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
不过这些动作能不能见效,还得看市场反应。现在国产新能源车不仅在价格上有优势,配置更是吊打合资品牌。就拿问界M8来说,35万起的售价却标配了华为高阶智驾系统,这要放在以前,这种配置只有百万豪车才有。更别说蔚来的换电服务、理想的增程式解决方案,这些创新玩法把传统豪华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面对这种局面,BBA也开始调整策略。奔驰最近就在优化经销商网络,关停一些低效门店,减少内卷式的价格竞争。这招其实挺聪明的,毕竟价格战打到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把资源集中在重点车型上,说不定还能守住高端市场。不过这也意味着,以后想买打折的宝马3系、奥迪A4可能更难了,经销商会把更多精力放在56E这些高端车型上。
这场豪华车市场的变局,其实反映的是整个汽车产业的变革。以前大家买车看牌子、看发动机排量,现在更在乎智能化水平和用车体验。国产新能源车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反超,靠的就是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再加上不遗余力的技术创新。反观BBA,虽然积累了百年造车经验,但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明显慢了半拍。
不过话说回来,BBA毕竟家底厚实,技术储备也不是吃素的。宝马的800V平台、奥迪的华为智驾系统、奔驰的纯电CLA,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能不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就看这些新技术能不能打动中国消费者。毕竟在高端市场,品牌溢价依然很重要,但前提是产品力得跟得上。
现在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买国产新能源车的用户,其实是有消费升级需求的。他们可能之前开的是10来万的合资车,现在直接跳过BBA选择30万级别的国产车。这说明市场格局真的变了,消费者不再迷信外国品牌,更看重产品本身。这对BBA来说是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转型方向——与其死守传统豪华路线,不如放下身段认真做用户需要的产品。
这场豪车市场的争夺战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BBA能否借助电动化实现逆袭?国产新能源车会不会彻底改写市场格局?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期待。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觉得传统豪华品牌还能守住阵地吗?国产新能源车有没有可能全面超越BBA?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