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被召回!智驾危机波及11万辆,编号“I”揭露真相!

您还记得小米SU7刚面世时,那股席卷全网的热潮吗?

多少人被它那未来感十足的设计、那份“为发烧而生”的口号所吸引,满心期待着它能给汽车市场带来一场真正的变革。

那流畅的车身线条,从车头延伸至车尾,宛如一道流动的光影,展现出一种动感与优雅的完美结合。

内饰的精致做工,每一寸材质在指尖划过的细腻触感,中控大屏那科技感爆棚的布局,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笔者曾亲自试驾,踩下油门瞬间,那股子肾上腺素飙升的推背感,仿佛在宣告着这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可谁能想到,这份炙手可热的“米家新宠”,这么快就摊上了一桩大事——召回。

消息一出,我这心里头啊,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滋味复杂得很。

那份开着它跑在路上的骄傲,瞬间有点蔫儿了。

小米SU7被召回!智驾危机波及11万辆,编号“I”揭露真相!-有驾

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它直接牵扯到了11万多辆SU7标准版。

召回的缘由,指向了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

官方说法是,在某些“极端特殊场景”下,这套系统可能在识别、预警或处置方面存在不足。

听着是不是有点绕?

说白了,就是当车子在高速上自己跑着时,如果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麻烦,它可能就“懵圈”了,反应不过来,或者反应慢半拍。

万一驾驶员没能及时接管,那碰撞的风险可就蹭蹭地往上蹿,潜在的危险,明晃晃地摆在那里。

这一下,那些指望智能驾驶能带来轻松与便捷的车主们,心里肯定不好受,就像是买了双限量版球鞋,结果发现鞋底有点开胶,你说,这心里堵不堵得慌?

小米SU7被召回!智驾危机波及11万辆,编号“I”揭露真相!-有驾

这里头,可就藏着道道了。

咱们普通老百姓可能不太会关注,但像我这种整天跟车打交道的,一看那召回编号“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立马就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

按照国家标准,这编号末尾的字母,可是有讲究的。

您瞧,早前一汽丰田、小鹏汽车的召回,人家那编号最后是“V”,代表“主动召回”,是厂家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

小米这次呢?

最后是个“I”。

这“I”啊,可不是什么“爱”的意思,它代表的是“受调查影响召回”。

这意思就是说,这事儿吧,多半不是小米自己幡然醒悟,而是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发现问题了,才不得不召回。

谁是主动方,谁是被动方,一目了然。

编号开头的“S”字,也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这玩意儿是正儿八经的“安全缺陷问题”,不是什么小毛病,得严肃对待。

这番细致的辨析,就像剥洋葱,层层递进,才见了真相。

小米SU7被召回!智驾危机波及11万辆,编号“I”揭露真相!-有驾

讲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个软件bug嘛,OTA一下不就得了,多方便省事。

确实,这次小米也是通过远程升级的方式,给车主们免费更新软件,无需跑4S店,不用拆卸任何零件,手指头点一点,问题就解决了,听着是挺高科技,挺人性化的。

可各位看官,千万别被这“方便”给模糊了焦点。

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徐旻说得特别明白,召回这事儿,它看的不是你用什么方式去消除缺陷,它是看你的产品到底有没有安全隐患。

换句话说,就算OTA再方便,再智能,它也改变不了产品本身存在质量缺陷和潜在风险的事实。

这一个小小的软件逻辑问题,牵扯到的却是十几万辆车的安全,这不就是应了那句老话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就藏着崩塌的风险,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小米SU7被召回!智驾危机波及11万辆,编号“I”揭露真相!-有驾

这事儿,咱们要往深里想,就得把目光投向智能驾驶本身。

SU7这次召回,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智驾系统对“极端特殊场景”的处理不足。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今年3月份,德上高速上那起让人痛心的事故。

一辆开启了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当时以116公里的时速在行驶,最终导致三人不幸身亡。

这血淋淋的教训,跟这次召回的原因,简直是如出一辙,都是智能驾驶在某些关键时刻出了岔子。

这不是冰冷的数据,它代表的是活生生的家庭破碎,是无法弥补的伤痛。

小米SU7被召回!智驾危机波及11万辆,编号“I”揭露真相!-有驾

咱们普通人买车,尤其是买这种号称“智能”的先进座驾,图的不就是个省心、安全吗?

车企宣传的时候,把智能驾驶吹得天花乱坠,什么“解放双手双脚”、“比老司机还稳妥”,听得人心潮澎湃。

可真到了关键时刻,它靠不住,甚至还可能带来危险,那这“智能”,反倒成了累赘,甚至适得其反。

这可不是开玩笑,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国家对这块儿的监管,其力度早已逐步收紧。

早在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过通知,明确要求所有通过OTA方式给已售车辆提供技术服务的厂家,都必须备案。

到了今年,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更是联手发了个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对OTA召回的监管要求。

这说明啥?

说明监管部门早就注意到这股“OTA风潮”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了。

路上跑的乘用车里,有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普及程度已经飙到62.58%了,超过一半的车都带这功能。

这么多车在路上跑,要是智能驾驶系统出了问题,那可不是小事儿,建立一个统一、严格的安全标准,已是发展潮流不可逆转,迫在眉睫。

这次召回,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就是监管新国标对智能驾驶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增加了“B类道路环境施工区域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

这玩意儿听着有点专业,可你仔细琢磨,不就是针对那些高速路上常见的、复杂的施工区域,要求智驾系统能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吗?

这不就是把小米SU7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出现的问题,直接写进了标准里,让所有车企都得去面对和解决了嘛。

这背后,何尝不是以小米SU7的事故为警示,给整个行业设立了更高的安全门槛?

这无疑是对所有车企一个沉重的提醒。

说到底,智能汽车这条路,咱们肯定是要走的,科技进步谁也挡不住。

这技术再牛,也不能拿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去冒险。

创新固然重要,可安全才是底线,是高压线,碰都碰不得。

古人云:“安不忘危,乐不忘忧。”

智能汽车的未来,更当如此。

希望这次召回,能给所有车企当头棒喝,让大家伙儿明白,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大厂,在追求“智能”和“酷炫”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方向盘后面坐着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把生命和信任都交给了你手里的这台机器。

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必须在创新和安全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任何技术上的“前卫”,都不能以牺牲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安全为代价。

这才是真正的高级,真正的负责任。

咱们老百姓买车,买的不仅仅是四个轮子,更是一份安心,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份安心,真的不能有半点含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