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工资挖人成风!新能源车企不搞研发光抢人,能走多远?

最近刷到好多车企新闻,不聊技术突破,全在说挖人有多狠。三倍工资抢工程师,团队整建制挖走,这到底是在搞创新,还是在搞 “人才打劫”?作为每天蹲守汽车圈的吃瓜群众,我越看越纳闷:当车企把精力都花在挖人上,谁来做真正的技术研发?

三倍工资挖人成风!新能源车企不搞研发光抢人,能走多远?-有驾

你敢信吗?2024 年国内新增的新能源车企足足有 87 家,光产能规划就超过 2000 万辆。这哪是造车,分明是在搞 “车企批发”!可热闹背后藏着怪象:头部企业每年砸 15% 以上的营收搞研发,中小车企却连 5% 都不到。当市场从拼价格变成拼人才,一场无声的 “人才虹吸” 正在上演。

三倍工资挖人成风!新能源车企不搞研发光抢人,能走多远?-有驾

上周跟做猎头的朋友吃饭,他说现在新能源车企挖人都明码标价:资深电池工程师年薪直接翻三倍,还附赠股权激励。更夸张的是,某新势力为了快速组建自动驾驶团队,直接把竞争对手整个部门连锅端。但你猜怎么着?这家车企去年挖人花了 10 个亿,专利数量倒是涨了 30%,可销量却暴跌 40%。这哪是抢人才,分明是在交 “智商税”!

三倍工资挖人成风!新能源车企不搞研发光抢人,能走多远?-有驾

“挖人能解决短期问题,但会毁掉整个行业的创新土壤。” 何小鹏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前几天参加行业论坛,他当场吐槽:“有的车企连实验室都没建完,先把对手的工程师团队挖空了,这不是投机是什么?” 更狠的是董明珠,直接把挖人偷技术的行为定义为 “流氓行为”:“格力培养一个技术骨干要 5 年,你三倍工资挖走,这跟偷有什么区别?”

三倍工资挖人成风!新能源车企不搞研发光抢人,能走多远?-有驾

其实不止汽车圈,智能手机行业早有前车之鉴。当年某手机品牌靠挖人快速组建研发团队,看似省了研发成本,结果核心技术永远慢人一步,最后只能靠营销博眼球。现在新能源汽车圈正在走老路 —— 当挖人成本比研发成本低 3 倍以上,谁还愿意沉下心做技术?

就在大家忙着挖人的时候,总有人在走 “笨路”。比亚迪最近公布的财报让我挺震撼:他们光研发人员就有 6 万人,去年光电池研发投入就超 200 亿。从刀片电池到 CTB 技术,每项突破都是实打实的 “硬功夫”。还有小米汽车,雷军带着团队扎根实验室,搞 “产研融合”,宁可晚半年上市,也要把自动驾驶算法打磨到极致。

再看看国际上的例子。丰田有个 “技术蓄水池” 计划,新员工入职先去生产线打磨 3 年,再送去研发部门深造。这种慢功夫培养出来的工程师,能扎根企业十年以上。特斯拉虽然开放专利池,但核心三电技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对比之下,某些车企的 “挖人速成法”,简直像在沙滩上盖楼。

最近看了份产业报告,里面一组数据挺扎心:中国新能源车企平均研发周期只有 2.3 年,而德国车企平均是 5.8 年。短平快的模式下,表面上专利数量蹭蹭涨,可真正能落地的核心技术没几个。这让我想起当年芯片 “卡脖子” 的教训 —— 如果现在不重视自主创新,未来会不会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上重演悲剧?

好在政策已经开始出手。2025 年新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条例》里,特别提到要优化研发投入税收抵扣政策,对恶意挖人行为建立行业黑名单。作为普通消费者,我更希望看到车企把精力放在技术突破上:比如充电 5 分钟跑 500 公里的超快充,比如能自动修复的 “自愈电池”。这些听起来很科幻的技术,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汽车革命”。

昨天刷到一条评论特别有意思:“如果车企老板们每天琢磨的是怎么挖人,那消费者未来只能买到‘组装车’;如果他们琢磨的是怎么突破技术,那中国汽车才有真正崛起的那天。” 作为一个每天挤地铁上班的打工人,我特别期待有一天能坐上自己研发的智能汽车,那种自豪感,比看多少挖人新闻都带劲。

最后问大家个问题:如果你是车企老板,面对三倍工资挖人的诱惑,你会选择砸钱抢人,还是静下心做研发?欢迎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一起唠唠这个 “扎心” 的话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