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占52%,房车保有量差10倍,中欧市场悬殊原因揭秘

最近很多人都在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关于房车的事儿。

您想啊,欧洲那边总共也就七亿多人口,差不多是我们国家十四亿人的一半,可人家满地跑的房车数量,竟然超过了二百六十万辆,多得吓人。

再回头看看咱们自己,这么大的国家,到了2024年,房车保有量才勉强突破二十八万辆。

人口占52%,房车保有量差10倍,中欧市场悬殊原因揭秘-有驾

这一对比,人口是人家的两倍,房车数量却连人家的一个零头都不到,差了将近十倍。

可能很多人下意识就会觉得,这不就是钱的事儿嘛,人家生活水平高,买得起。

要是真这么简单地想,那可就把问题看得太浅了。

这背后巨大的差距,绝不单单是消费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代差。

欧洲人用一百年的时间,慢慢地织就了一张涵盖了政策、设施、文化和产业的完整网络,而我们在这个领域,还处在刚刚起步、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很多地方的短板还非常明显。

咱们先从根儿上说起,就是这个产业的基础。

人口占52%,房车保有量差10倍,中欧市场悬殊原因揭秘-有驾

欧洲的房车产业,那可是有年头的。

从1931年德国造出第一台机动房车算起,人家已经玩了快一百年了。

这么长的时间里,早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闭环,从最开始的设计研发,到中间的生产制造,再到后面的销售、售后维修,甚至是车辆报废后的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就拿德国来说,像海姆(Hymer)、豪彼(HOBBY)这些牌子,都是响当当的百年老店,随便拎出一个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每年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房车展,更是全球房车爱好者的盛会,六百多个品牌同台竞技,小到可以挂在普通小轿车后面的微型水滴房车,大到跟移动豪宅一样的十吨重豪华房车,种类齐全到让人眼花缭乱。

在德国,平均每三十八个人里就拥有一辆房车,这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生活方式了。

人口占52%,房车保有量差10倍,中欧市场悬殊原因揭秘-有驾

而我们国家,直到2001年才有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房车,发展到现在,每六百六十个中国人才拥有一辆,这个差距是实实在在的。

更关键的差距体现在技术上。

欧洲的房车普遍追求轻量化,比如用更轻的木质骨架,这样一来,整车重量能比我们国内同级别的车轻上百分之二十,不仅省油,对驾驶的要求也更低。

而我们国内,由于道路条件相对复杂,加上轻量化技术积累不足,超过九成的房车还在使用传统的钢制骨架,车身笨重,平均重量很容易就超过三点五吨,这比欧洲同级别的车重了不少,油耗高出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不说,还经常会遇到因为超重而无法上牌的麻烦。

所以说,人家欧洲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之间比拼技术、比拼设计的成熟阶段,而我们还主要停留在扩大生产规模、完善行业标准的初级阶段,这个产业根基的薄弱,直接就限制了市场的壮大。

有了车,还得有能让你舒舒服服开出去玩的环境,这就涉及到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差距所在。

人口占52%,房车保有量差10倍,中欧市场悬殊原因揭秘-有驾

在欧洲,整个社会对房车旅行的包容度非常高。

三点五吨以下的小型房车,用普通的小汽车驾照就能开,这就让绝大多数人没有了驾驶门槛。

拖着房车上高速公路,规定也清清楚楚,德国甚至允许拖挂房车开到每小时一百公里。

在一些国家,比如法国,房车旅行要交的道路税甚至比普通轿车还要低一些,这无疑是在鼓励大家开着房车出门。

反观我们国内,相关政策的出台总是显得有些滞后。

直到2022年,才正式推出了可以驾驶拖挂房车的C6驾照,但全国能考这个驾照的城市并不多,导致持证人数非常有限。

拖挂房车上高速的规则,在不同省份之间也还没完全统一,有的地方允许,有的地方就禁止,这让很多车主非常头疼,本来可以走高速的路,被迫要绕行普通公路,费时又费力。

人口占52%,房车保有量差10倍,中欧市场悬殊原因揭秘-有驾

除了政策,基础设施的差距更大。

欧洲有超过三万个露营地,形成了一张密集的网络,基本上开车一小时之内就能找到补给点。

像荷兰这样的小国家,营地数量都接近三千个,而且高标准的营地里,水电接口、污水处理站、儿童乐园都是基本配置,有些甚至还能提供房车维修服务。

我们国家虽然也有了一千五百多个营地,但百分之六十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西部一些热门的旅游线路,比如新疆的独库公路,可能要开上五百公里才能找到一个营地。

而且,这些营地里有超过一半都缺乏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这就导致了很多房车用户只能自己带着水桶,四处找地方处理生活污水,体验感大打折扣。

所以说,欧洲是用便利的政策和完善的设施,打消了用户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敢于去用、乐于去用。

人口占52%,房车保有量差10倍,中欧市场悬殊原因揭秘-有驾

而我们这边,正是因为政策还不够明朗,设施还不够完善,才让房车成了一个“买得起却用不爽”的尴尬存在。

当然,最根本的差异,还是在于文化和生活习惯。

在欧洲,户外露营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传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欧洲家庭每年都会安排至少一次房车旅行,这是一种刚性需求。

再加上他们普遍拥有二十五到三十天的带薪年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长途旅行,一次出门玩上一个星期甚至更久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足以支撑他们进行跨国旅行。

而在我们国家,房车更多地还是一种小众的、尝鲜式的消费。

人口占52%,房车保有量差10倍,中欧市场悬殊原因揭秘-有驾

目前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六十岁以上的退休人群,他们有钱有闲,把房车当成一种享受退休生活的方式。

而年轻人,更倾向于一两天的短途露营,对开着房车进行长期旅居的需求并不强烈。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假期制度决定了大多数人只能集中在黄金周出行,有限的几天年假,让长途房车旅行变得不太现实。

要么是时间不够,要么就是堵在高速公路上,很难形成一种常态化的休闲方式。

这种需求基础上的天壤之别,直接决定了市场规模的差距。

同时,经济基础也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人口占52%,房车保有量差10倍,中欧市场悬殊原因揭秘-有驾

在欧洲,一辆中档房车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购买门槛相对较低。

而且他们的房车租赁市场非常发达,渗透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五,租一天的费用大概只占人均日薪的三分之一,租车玩也毫无压力。

而在中国,一辆主流房车的价格在三十到五十万元,这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租赁市场的渗透率还不到百分之二,日租金动辄上千元,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负担很重,这也限制了很多人去体验房车生活。

总而言之,中欧房车市场的巨大差距,是产业基础、政策环境、基础设施、文化习惯和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欧洲的繁荣是百年积累的产物,而中国的市场虽然起步晚,但潜力巨大。

我们不能只看到差距,更要看到背后追赶的动力。

随着我们国家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以及相关政策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向往和尝试这种“家在路上”的旅行方式。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系统性地补齐短板、构建生态,但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房车市场终将从现在的小众尝鲜,一步步走向真正的大众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