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场上震撼世界的导弹运输车,平壤街头冒着黑烟的“木气”卡车,还有发布视频就引发围观的“比亚迪汉平壤版”——朝鲜的汽车世界,充满了出人意料的对比与反差。金正恩要发展“主体”工业,让汽车达到国际水平,可现实是市场狭小、技术受限、供应链脆弱。朝鲜造车的雄心与镣铐,究竟让这个国家的汽车工业驶向何方?
说起来,朝鲜的汽车梦,比现在不少汽车强国起步还早。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苏联老大哥伸出手,德川的汽修厂就能给苏制汽车动大手术、玩组装了。朝鲜战争的烽火一点,1950年,这家厂子直接升级为德川汽车制造厂,专造军车。战后硝烟散去,它换了个响亮的名字——胜利汽车制造厂。
到了1958年,胜利厂终于推出了第一款号称“自主研发”的卡车——胜利-58。不过,这“自主”俩字,多少有点水分。明眼人一看,这不就是苏联GAZ-51卡车的翻版嘛!GAZ-51那可是经典款,我国的跃进NJ130,也是从它那儿取经的。
只不过,中国后来一门心思搞自己的研发,朝鲜的胜利厂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瞅着苏联的车型依葫芦画瓢,像胜利-61这些,主要还是为了国内建设拉货使。
至于小轿车,那会儿还顾不上。后来从平南综合机械厂分出条生产线,才有了“太白山”、“白头山”这些听着就很有气势的牌子。到1965年,朝鲜一年能造四千多辆车,把当时年产才百十来辆的韩国远远甩在了后头。那会儿,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半岛南北的汽车工业会是这般光景?
好景不长,九十年代初苏联轰然解体,朝鲜经济跟着栽了个大跟头,汽车工业也未能幸免。胜利汽车厂的年产量,从八十年代的六千辆,一下子掉到了四百辆,连零头都不到。转机出现在1998年,韩国金大中总统搞起了“阳光政策”,鼓励企业去北方投资。
第二年,韩国统一教会手笔不小,掏出5500万美元,在南浦和朝鲜国有的龙峰总公司合资,成立了平和汽车公司,韩方占股七成。这模式,跟我国早期的合资车企一个路数:韩方出钱出技术,朝方出地出人。
平和汽车厂起初是CKD模式,也就是把意大利菲亚特的Siena轿车拆成零件运过来再组装。后来也组装过中国设计、出口到越南的SUV和皮卡,还跟华晨金杯眉来眼去,合作过轿车和小巴。
可惜,这种合作太看老天爷——也就是南北关系的脸色。2008年李明博一上台,朝韩关系立马降温,平和汽车的生产也跟着遭殃,2011年只憋屈地造了150辆车。后来统一教会的文鲜明去世,韩方撤股,平和汽车就顺理成章地收归国有了。
国有化是好听,可没了韩国的技术和零件,咋办?朝鲜的办法,向来“简单有效”——既然没人给授权,那就自己动手,“借鉴”别人的成熟车型呗。
2013年平壤春季国际贸易博览会上,平和汽车一口气端出36款“新车”,懂行的一看,乐了:这不就是换了标的一汽奔腾B90、老款哈弗SUV嘛!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平和汽车厂就俩人,一个负责拆中国车标,一个负责安朝鲜车标。玩笑归玩笑,却也道出了实情:从中国进口零部件组装,再贴上自己的牌子卖,这就是主要玩法。比如那款平和“尊马1606”,中国老司机看着能不眼熟?
到了金正恩时代,朝鲜举起了核武与经济并进的“并进路线”大旗,汽车工业作为经济牌里的一张,自然也得刷刷存在感。金委员长强调“主体”思想,意思是要多用本国资源和技术。2018年,他亲自去平和汽车厂视察,要求造出高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的汽车。
这段时间,平和汽车也确实捣鼓出几款新车型。比如2013年那款豪华轿车“骏马”,瞅着有韩国双龙主席甚至奔驰的影子,专供高级干部。还有轿车“啸声”和SUV“布谷鸟”,里子还是进口件组装,但外观上努力想加点朝鲜特色。
老牌的胜利汽车厂也没闲着,更新了生产线,推出了新款“自主”牌公交车,跑在平壤街头,也算是一道风景。
要说朝鲜汽车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恐怕还是车标设计。平和汽车的车标是两只面对面飞翔的鸽子,寓意和平统一,呼应了当年南北合作的初心。金属镀铬,线条流畅,有外国记者见了都夸“简约优雅”。
胜利汽车的车标则是一只展翅雄鹰,象征力量和坚韧,跟朝鲜“自力更生”的口号倒是挺搭。那深色金属的磨砂质感,细节雕刻也挺用心。平壤汽车厂的车标,则把大同江畔的建筑剪影融了进去,看着还挺现代。
据说这些车标,设计师先用进口软件画初稿,再手工打磨模型,反复修改。有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也参与其中,凭着手感调整细节。这份心思,确实值得点赞。可惜啊,车标再漂亮,也撑不起一台车。核心技术还是得看人脸色。
平和汽车厂看着挺大,流水线却相当简陋,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心脏”、“大脑”,都得从中国进口,自己能造的,也就是车壳、座椅这些基础件。一辆车从组装到出厂,差不多要两个礼拜,最后那道工序,就是工人师傅手工把精美的车标安上去。胜利汽车厂那边,生产线就更显老旧了。 新能源这趟车,朝鲜也想赶。不过他们的玩法,有时候挺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那种“木气汽车”,在朝鲜乡下,你就能瞅见卡车屁股后头驮个大炉子,有个人不停往里塞柴火,车子冒着浓烟慢吞吞地往前拱。这技术,听着新鲜,其实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古董了,靠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来驱动内燃机。
好处是燃料不愁,朝鲜林子多,柴火管够,不像汽油那么金贵,得优先紧着军队用。坏处也一目了然:没劲儿,时速通常跑不过50公里,上个坡都费老大劲,还烟熏火燎的,坐里面的人估摸着也不好受。
当然,也有更“现代”的尝试,比如电动汽车。2016年,朝鲜就推出过一款叫“胜利-98”的电动车,号称续航150公里,还有自动驾驶功能。
不过后来就没什么动静了,估计是卡在锂电池技术这块儿了。2019年,平壤工业展上又亮了相一款电动公交车,摆明了想秀一把节能环保的姿态。
最近,一家朝鲜企业发布了个“马头山”纯电轿车的宣传视频,那龙颜前脸,那眼熟的尾灯,还有那730公里的续航,懂车的一看就乐了——这不就是比亚迪汉EV换了个马甲吗?
发布视频的企业倒也坦诚,说是“通过与海外知名电动汽车生产及服务公司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进行电动汽车的进口和销售”。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车是进口的,标是我们换的,主要是为了展示我们也能搞本土化、自主生产。
至于军事领域,朝鲜的军车也是“万国牌”开会。阅兵式上,金委员长的座驾是奔驰S600Pullman防弹版,其他检阅车也少不了奔驰G系列的身影。
那些拖着大炮筒子、导弹的牵引车、装载车、火箭炮车,更是混杂了中国、苏/俄、白俄罗斯甚至日本尼桑的各路豪杰。自产的军车,比如胜利-58KA卡车、M1992装甲车,自然也有。
最能吊起军迷胃口的,还是那些超大型导弹运输车(TEL)。以前外媒说中国卖给朝鲜8轴的大家伙是运木头的,结果2023年阅兵式上,朝鲜愣是拉出了9轴甚至11轴的洲际导弹发射车。这到底是技术真突破了,还是在老底子上修修改改、打肿脸充胖子?
还有2018年和2020年阅兵上露脸的新型4x4装甲检阅车,一个看着像奔驰G,一个瞧着像中国的东风铁甲或者日本的小松LAV,到底有多少“自主”成分,实在是个谜。这些“自产”军车,大多在阅兵场上惊鸿一瞥,真到了野外拉练的时候,就难觅踪影了。
说到底,朝鲜或许有个汽车“工业”的架子,但离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那可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汽车产业,可不光是叮叮当当造车那么简单,它背后是原料、供应链、组装、物流、营销、售后、金融保险等等一整套复杂庞大的体系。
一辆车几万个零件,既要皮实耐用,又要成本控制,还得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这对生产管理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要求,高得吓人。
朝鲜人均GDP不到500美元,私家车市场基本等于零。车子除了权贵阶层能享受,大多是国家奖励给有贡献的人。汽油得凭票买,贵得离谱,还得用外汇支付。普通人就算有辆车,也养不起。
出租车行业倒是发展了点,平壤街头的出租车从几百辆增加到两千多辆,不少还是平和汽车组装的比亚迪。新义州的商人也开始开上长城SUV。但这点市场容量,哪够撑起一个成熟的汽车产业?
国际制裁更是脖子上的一道道枷锁,零件、技术、资金都进不来,发动机这样的核心部件只能靠进口。国内的资源,又得优先给军事和核项目,汽车厂能分到的汤汤水水实在有限,设备老化,创新自然就慢了。
长期与国际脱轨,设计师和工程师的眼界也打不开。车标设计得再怎么有文化、有气势,也掩盖不了车子本身性能和品质的短板,想出口?难于上青天。
往前看,金正恩政府或许还会继续推着汽车工业往前走,加强和中国这些国家的合作,引进点技术设备,培养点本土人才。要是哪天外部制裁松动了,朝鲜的汽车工业说不定能在产量和质量上有点起色。
尤其在电动车这块儿,要是能克服技术瓶颈,造出老百姓买得起的电动车,对缓解国内的油荒、改善交通,倒也是件好事。
只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看国际大环境和朝鲜国内政策的脸色。在层层叠叠的制约之下,朝鲜的汽车故事,恐怕还要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里,继续写下它那独一无二,又带着几分唏嘘的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