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月8日,重庆宗申车辆新品发布会现场,两款电动三轮车的命名引发行业——"智界S300"和"问界Q1P"的亮相,让现场观众集体揉眼睛。这组与华为智选车系高度相似的命名,在社交媒体迅速发酵,#宗申三轮车碰瓷华为#话题阅读量瞬间突破千万。
(一)老牌企业的"跨界"营销
创立于1982年的宗申,本是摩托车行业的技术派。去年推出的山区电驱混动系统获得多项专利,载重1.5吨的"铁甲龙"系列在西南农村市场占有率超30%。但这次新品命名策略却让人大跌眼镜——从传统的"霹雳"“悍将"直接跨入"界字辈”,与华为问界M9、智界S7形成诡异呼应。
业内人士透露,宗申内部将此次营销称为"破圈行动"。发布会现场,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命名经过法务审核,不存在侵权风险。“但两天后企业官微突然撤下相关宣传物料,取而代之的是一则《关于产品命名的说明》,被网友调侃为"快打脸”。
(二)用户要的是钢板不是"光环"
在河北某农贸市场,正在选购三轮车的张师傅直言:"管它叫宇宙飞船,能拉十袋化肥不散架才是正经。"调查显示,三轮车消费者关注的三要素始终是:货厢尺寸(要求≥2.3米)、钢板厚度(≥2.5mm)、实际载重(≥1.2吨)。有经销商吐槽:“名字取得再高端,农户还是习惯用’能拉几头猪’来衡量性能。”
(三)法律红线不容试探
商标局官网显示,奇瑞汽车早在2020年就已注册"智界"商标,核定使用范围包含电动运载工具。知识产权律师李冰指出:"在相同/类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极易构成侵权。“值得玩味的是,宗申同期发布的另外126款新品均采用传统命名方式,唯独这两款电动车型选择"碰瓷”。
(四)行业需要务实创新
中国三轮车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行业销量TOP10中,8个品牌坚持"铁牛""大力神"等务实命名。某品牌负责人表示:"我们研发经费90%用在承载系统升级,而不是营销噱头。"反观宗申,其官网展示的"智能中控屏"等配置,在真实用户场景中远不如加强型后桥来得实在。
【结语】
这场命名风波暴露出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焦虑。但真正的破圈不该是名字的"高攀",而是技术的"下沉"。当农户开着"问界Q1P"运饲料时,他们期待的是车斗不会在颠簸路上开裂——这比任何高端名号都更能赢得市场尊重。您怎么看这种"借势命名"现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