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选择上才是最正确决定

汽车行业里的“吓人现象”:销量涨了,毛利却跌成了负数?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直接让我愣住了。某新势力车企,今年销量翻了好几倍,营收大涨,结果转头一看毛利——负的。没错,负毛利。也就是说,他们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是不是有点离谱?销量火爆、账面收入蹭蹭涨,按理说不应该是个好事吗?为什么毛利还能亏到这种程度,难道车越卖越赔?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直接选择上才是最正确决定-有驾

咱们慢慢拆开说。先不着急下结论,带着这个问题从头捋捋数据,看看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先看销量,别的不说,这家车企的销量确实是亮眼。去年还在“温饱线”挣扎,今年直接爬到市场前几名,季度数据翻了几倍,连传统大厂都开始忌惮它了,觉得新势力真是势头太猛。但问题是,销量虽然漂亮,营收虽然跟着它涨,但毛利却惨得不行——不是低,是负的。负毛利意味着什么?理论上,你卖每一台车都要亏钱。注意,这不是营销费用没摊平,也不是研发烧钱太狠,单车成本就压不过售价。这种情况听起来很吓人吧,怎么会有企业愿意卖越多亏越多?

接着看营收,这个数据乍看确实挺振奋人心的。销售额一路飙升,账面上的“进账数字”非常可观,甚至已经达到一些老牌车企同档产品的水平。按理说,有了营收,这账至少不会亏成这样吧?但问题就出在成本上。很多新势力,尤其是这些刚起来的企业,单车成本高得离谱。研发费用摊在车上是一部分,供应链和零部件也是大头,尤其是电池和芯片价格。再加上新势力车企不像传统车企,供应链议价能力低,规模效应还没完全跑出来,每一台车的成本都压不下来。营收再好看,卖出去的每一台车都在亏,结果导致毛利没跟上,直接挂负。

直接选择上才是最正确决定-有驾

那怎么看利润呢?如果你仔细翻这些新势力的财报,会发现利润情况更惨。负毛利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利润更深一步反映出了这些车企的处境。有些车企不仅毛利负,净利润也负,亏损规模还在扩大。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可想而知。造车本身就是烧钱的活,尤其是电车新势力,早期研发投入巨大,营销支出也不小,账期长,成本高。只要规模效应没起来,毛利和利润就难逃亏损。这不是一家车企的事情,是整个行业都在面临的问题。

那传统车企是不是就好过了?其实也没有。别看传统厂商账面更稳,但转型阶段压力也不小。电动车的研发投入一直是个大坑,供应链调整又是另一笔费用。他们现金流可能比新势力强,供应链稳定性也好一些,但毛利率其实也在下降。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很多传统厂商都不得不接受初期亏损的代价。举个例子,有些传统车企新能源产品直接拿燃油车利润补贴,结果导致整体利润率下滑。换句话说,这场转型谁都不好过。

外资品牌呢?能不能救点场?其实外资也有自己的难处。像特斯拉这种已经跑通规模效应的,毛利确实高得惊人,但你去看它早期的财务报表,亏损规模也不小。特斯拉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从烧钱模式切换到盈利模式,这是规模效应叠加品牌溢价的结果。不止特斯拉,其他外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早期投入大,供应链成本高,单车毛利低,转型初期一样不好过。

直接选择上才是最正确决定-有驾

那问题来了,这些新势力是真的乱花钱吗?还是在抓机会?坦白说,造车新势力大多知道自己干的是什么活。虽然毛利负、利润亏,但这是行业里比较常见的“战略性亏损”。什么意思?造车从来都不是一夜暴富的生意,尤其是新能源赛道,烧钱是必然的。前期研发投入让你没法快速盈利,供应链磨合又需要时间,营销还得下血本,等于是你在拿亏损换市场份额。只要跑通规模效应,后期利润自然会跟上。特斯拉就是这么干的,早期烧钱烧得离谱,后来规模起来就扭亏为盈。

所以看着吓人的毛利负,其实背后都有章法。跑不通规模效应的,确实危险;但跑得通的,亏损只是战略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熬过这个账期,能不能用亏损堆出市场份额,后续有没有能力扭亏。新势力里有些已经跑到这一步了,比如毛利虽然暂时还低,但亏损逐渐收窄,说明它的成本控制开始起效,市场规模也在稳定增长。

传统车企和外资呢?他们的动作更稳,亏损没那么吓人,但转型压力也不小。尤其是那些新能源转型比较慢的厂商,很容易陷入“燃油利润难以补贴新能源亏损”的尴尬局面。最终还是要靠新能源产品跑通规模效应,才有可能从烧钱模式切换到盈利模式。

总结一下,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挺有逻辑。毛利负、利润亏都不是什么新鲜事,造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赛道,前期投入大、账期长、规模效应慢,不亏反而不正常。关键在于车企怎么熬过这个阶段,能不能跑出自己的节奏。如果你盯着表面的数字看,确实挺吓人;但如果你往深了拆,就会发现很多亏损都在预期之内,甚至是战略的一部分。最终还是得看车企下一步怎么走,能不能从亏损跑到盈利,能不能用市场规模换来后续利润。这才是重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