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来自陕西省安康市的车主,用一次非常接地气的长途测试,为我们揭开了一个许多人心中的谜团:咱们国产的新能源混动车,在使用了将近五年之后,它的纯电续航能力到底还剩下多少?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悬在很多准备购买或者已经购买了新能源车的朋友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毕竟,大家都担心电池用久了会不耐用,续航里程会大打折扣,到时候维修更换的成本可不低。
而这位车主的测试,就像一场公开的“期末考试”,直接用实打实的数据,给了我们一个相当有分量的答案。
这位车主的主角,是一辆2021年4月份购买的比亚迪宋PLUS DM-i超级混动车。
值得一提的是,这台车非同一般,它属于全国第一批上市的DM-i车型,搭载的是比亚迪当时最新的4.0版本混动技术。
可以说,它是国内插电式混动汽车发展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先行者”。
从提车到测试当天,也就是2025年的11月12日,这辆车已经勤勤恳恳地服务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总行驶里程也达到了89501公里,马上就要突破9万公里大关了。
对于一辆家用车来说,这个使用强度和年限,都非常有代表性。
在准备一次长途出行时,车主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对爱车的电池性能进行一次彻底的检验。
他向我们展示了车辆的详细使用数据,其中一个数字格外引人注目:在将近9万公里的总里程中,纯粹依靠电力驱动的里程(EV里程)竟然高达63549公里。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
简单计算一下,这辆车超过70%的路程都是在当纯电动车来开,发动机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
这意味着,这块电池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充电和放电循环,其使用强度远高于那些经常用油的混动车。
可以说,它是一块真正被深度使用、饱经考验的电池,它的表现,对于评估电池的长期耐用性,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测试的方法非常简单,也完全贴近我们普通人的日常驾驶习惯。
车主将车辆的电量充满至100%,然后将行车电脑的小计里程清零。
他计划全程使用纯电模式(EV模式)行驶,直到车辆电量降低到系统设定的25%时,发动机自动启动介入工作为止。
整个过程,他并没有为了追求极限续航而刻意温柔驾驶,比如不开空调、慢速行驶等,而是完全按照平时的习惯,该怎么开就怎么开。
测试当天的外界气温是11摄氏度,这个温度对于锂电池来说并不算是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因为在低温下,电池的化学活性会降低,续航能力通常会有所衰减。
测试的路况也并非一马平川的高速公路,而是包含了时速六七十公里的国道,以及需要频繁启停、速度更慢的县城市区道路。
这种复杂的综合路况,使得测试结果更加真实,更能反映车辆在实际生活中的续航表现。
随着测试的开始,车辆在纯电模式下安静平顺地行驶着。
当车辆行驶到66.6公里时,仪表盘上的电量显示正好剩余50%。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意味着车辆已经用掉了一半的可用电量(从100%到25%总共可用75%的电,一半就是37.5%的电量),行驶了超过60公里的路程,这预示着最终的成绩应该不会差。
最终,当仪表盘显示电量剩余25%时,发动机如期启动,车辆自动切换到了混合动力模式(HEV模式),纯电续航测试宣告结束。
车主将镜头对准了小计里程表,上面的数字最终定格在了108.9公里。
108.9公里,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的数字。
要知道,这辆宋PLUS DM-i旗舰版的官方标定纯电续航里程是110公里。
在经历了将近五年、九万公里的高强度使用,尤其是在超过六万公里的纯电行驶磨损下,并且还是在对电池不太友好的11度气温和综合路况下,它竟然还能跑出接近官方标称的续航里程,续航达成率高达惊人的99%。
这意味着,这块电池在五年后的今天,其性能衰减的程度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实测结果,无疑给广大消费者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它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数据,打破了许多人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几年就不行了”的固有偏见和担忧。
它证明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在电池技术,特别是被广泛应用于其车型上的刀片电池技术,其安全性和长寿命并非只是宣传口号,而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双重考验的。
这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制造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突破的有力佐证。
对于那些还在犹豫是否要选择国产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来说,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来自真实用户的长期使用报告,远比任何华丽的广告和冰冷的实验室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它告诉我们,选择相信国货,选择拥抱新能源,是一个完全可以放心的决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