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38亿欧吞依维柯,上汽和印度企业成"亲戚",这事儿比想象中复杂
刷到条行业新闻挺有意思——7月30日,印度塔塔汽车甩出38亿欧元,把意大利依维柯收编成全资子公司。消息一出来,朋友圈里做商用车的朋友全炸了:"上汽这下可摊上事儿了,南京依维柯不是他们和依维柯合开的吗?这下塔塔成外方大股东,咱们和外企的合作又多层关系咯!"
要说这事儿得先理清楚关系网。国内跑运输的老司机估计都知道南京依维柯,这牌子在中短途物流圈挺能打,轻客、轻卡卖得火。但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实是上汽和意大利依维柯集团的"混血儿"——上汽占股80.1%,依维柯占19.9%,算得上上汽商用车板块的"左膀右臂"。现在塔塔把依维柯整个抱走,相当于南京依维柯的"洋家长"换了主人,上汽和塔塔这俩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突然成了"亲家"。
塔塔为啥要花这么大价钱买依维柯?说白了还是看中商用车市场的潜力。欧洲那边环保政策越来越严,传统燃油车不好卖,但商用车尤其是轻客这类工具车,需求还算稳定。塔塔本来在印度本土是老大,这几年想往欧洲、东南亚扩张,收购现成的品牌比自己从头干省事儿多了。再说依维柯本身有技术积累,底盘、发动机这些核心部件的研发能力,对塔塔来说是个补短板的好机会。
有人可能要问了:"上汽和依维柯合作这么多年,现在外方被收购,会不会影响南京依维柯的运营?"说实话这事儿还真不好说。从股权结构看,上汽还是绝对大股东,日常运营应该还是上汽说了算。但塔塔既然成了依维柯的母公司,肯定会关注合资企业的效益——毕竟是真金白银投出来的。打个比方,就像你和朋友合伙开饭馆,结果朋友的背后大股东换成了另一个商人,这饭馆的菜单、定价、扩张计划,多少得和新股东通个气吧?
更让人心里犯嘀咕的是人员问题。之前听在合资企业上班的朋友吐槽过,有些外方派来的管理人员,工作方式和咱们不太对付。比如德国车企讲究流程,日本车企看重细节,印度团队呢?听说有的喜欢"灵活处理",有的沟通起来得反复确认。当然这话可能有点片面,毕竟个体差异大,但做生意最怕的就是"人心不齐"。上汽这些年在国内商用车市场摸爬滚打,靠的是本土化优势,要是合资企业真被外方影响,丢了"接地气"的本事,那可就亏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商业合作本来就是各取所需。上汽当初和依维柯合作,图的是技术和品牌;塔塔现在收购依维柯,图的是市场和渠道。至于员工会不会大规模换血,短期内应该不会——企业换股东又不是换生产线,总得有个过渡期。但长远看,要是塔塔想把印度那套管理模式套过来,上汽肯定得想办法平衡,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咱们老祖宗早就懂了。
商场如战场,今天是合作伙伴,明天可能就是竞争对手。塔塔这步棋走得妙不妙?不好说。但能确定的是,这事儿给所有合资企业提了个醒:不管外方怎么变,守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硬道理。就像南京依维柯,要是能把"适合中国路况的产品"这个标签越擦越亮,就算股东换十回,咱照样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商场的友谊像酒,合作时越酿越甜,利益来了,谁都能品出点不同的滋味。
内容调用资料信息网站名称:路透社、经济观察报、企业官网公开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