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池电动车叫好不叫座,用户觉得不划算,对手选择先观望

这事儿有意思了。

你发现没,这年头的技术圈,总喜欢给你演一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戏。前脚刚喊着“颠覆!革命!”,后脚就变成了“呃,那个,大家再等等”。

钠电池电动车叫好不叫座,用户觉得不划算,对手选择先观望-有驾

这不,电动车这摊子水,又被扔了块新石头——钠电池。

雅迪、台铃这两个行业里数一数二的大佬,前段时间敲锣打鼓地发布了所谓的“钠电新车”,价格还挺“亲民”,2578块起。宣传稿里那叫一个天花乱坠:续航干到80公里,电池寿命理论上够你骑到退休,冬天还不掉链子,零下20度照样嗷嗷跑。

按理说,这不就是咱们这些天天骑着小电驴奔波的“打工人”的终极梦想吗?解决了续航焦虑、换电池的肉疼、还有冬天那要命的“续航雪崩”。这玩意儿一出来,不得卖疯了?门口不得排起长队,黄牛都得加价倒腾?

可你猜怎么着?

现实给了这帮大佬一个大嘴巴子。雅迪那款唯一的线上在售车型,月销惨淡,用户评价稀稀拉拉两百来条,还没人家一款普通铅酸车一天的零头多。至于台铃,更是玩起了“期货”,宣传得挺热闹,你真想买?对不起,线上没货,线下门店的大哥大姐可能听都没听说过。

钠电池电动车叫好不叫座,用户觉得不划算,对手选择先观望-有驾

更诡异的是,除了这两位大佬象征性地吼了两嗓子,其他牌子,什么爱玛、小牛、九号,一个个都跟商量好了似的,集体装聋作哑。整个市场,安静得像凌晨四点的马路。

这就奇了怪了。一个号称能解决所有痛点的“完美产品”,消费者不买账,同行不跟进。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练成了绝世神功,结果下山一比划,发现大家都在玩斗地主,没人搭理他。

钠电池电动车叫好不叫座,用户觉得不划算,对手选择先观望-有驾

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要我说,这事儿你不能光看技术参数,那玩意儿是写给投资人和媒体看的。你得钻到三个地方去看:用户的裤兜里,老板的算盘上,还有卖车小哥的嘴皮子上。

钠电池电动车叫好不叫座,用户觉得不划算,对手选择先观望-有驾

咱们先说说用户的裤兜。

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买个两三千的电动车,图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个性价比。是一个能遮风挡雨(虽然只能遮腿)、随叫随到、还不用闻汽油味的铁疙瘩。它是个工具,纯纯的工具。

现在,雅迪告诉你,我这车,电池能用8到10年。

你第一反应是啥?“哇塞,牛逼!”

可你冷静下来琢磨琢磨。你现在骑的这辆车,打算用10年吗?别说10年了,5年之后,这车的外壳估计都让你蹭得不成样子了,刹车都得换了好几回,没准儿新的政策又出来了,你这车能不能上路都两说。为了一个10年后才可能兑现的“电池长寿”,让你现在多掏500块钱,你乐意吗?

这就像你去吃兰州拉面,老板说:“哥们儿,加五块钱,给你换个能用一百年的景德镇瓷碗,你看咋样?” 你只会觉得这老板脑子有坑。我就是来吃碗面的,碗能用多久关我屁事?

还有那个80公里续航。听着很美。但“官方宣传”这四个字,在咱们这儿,基本就约等于“理论上,在无风、平地、驾驶员体重50公斤且全程不开灯的理想状态下”。真实续航能有个六折,就得谢天谢地了。为了这个不确定的“远方”,放弃实打实的500块钱,大多数人心里那杆秤,门儿清。

所以你看,钠电池所谓的“三大优势”,在精打细算的用户面前,就成了一个尴尬的“屠龙之技”。不是技术不好,而是用错了地方。你给一个只在小区周围买菜的大妈,一辆能跑长途的摩托,她会觉得你多此一举。市场的逻辑,从来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而是“刚刚好”才最妙。

说完了用户,再来看看老板们的算盘。

雅迪、台铃为啥要当这个“出头鸟”?真是为了给消费者送福利,推动行业进步?

别天真了。

生意场上,哪有那么多情怀。这俩大佬跳出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肌肉秀”。你想想,当所有人都还在铅酸、锂电的红海里卷价格、卷渠道的时候,我“啪”一下,拿出了一个新物种——钠电池。

这一下子,我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是不是就不一样了?我的品牌形象是不是就从“制造商”变成了“科技引领者”?我跟投资人讲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多吹半小时牛?

这叫“技术占位”。我先把这个山头占了,不管上面能不能长出庄稼,至少这山头是我的了。至于车卖得好不好,那是战术问题,是次要的。我的战略目的达到了,股价稳住了,品牌高端了,这就够了。

所以,他们推出的那几款车,压根就没指望成为爆款。更像是一个“付费公测版”,让一小撮愿意尝鲜的用户,帮他们跑数据、试错。等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市场教育得差不多了,他们再大规模铺开,那才是收割的时候。

那其他品牌为啥不跟呢?

小品牌就不说了,原文里提到了,一个车型重新搞3C认证,传言要几十万。这笔钱,对于一年卖不了多少车的小厂子来说,就是一笔豪赌。赌赢了,吃几个月饱饭;赌输了,直接关门大吉。他们赌不起。

那像爱玛这样体量差不多的对手,为啥也按兵不动?

这才是高手过招的精髓:后发制人。

我就静静地看着你雅迪和台铃表演。你们去教育市场,你们去承担试错成本,你们去跟消费者解释什么是“钠离子”,什么是“低温性能”。等你们把路都趟平了,消费者都知道钠电池是个好东西了,我再下场。

到时候,我的技术可能比你的更成熟,成本控制可能比你的更低,我一上来就打价格战,直接抢你的胜利果实。你辛辛苦苦种了半天树,我拎个篮子来摘桃子。你说气不气人?

在行业格局没有彻底改变之前,谁先动,谁就可能先死。当老二、当老三,有时候比当老大活得滋润多了。这在任何行业,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最后,咱们得聊聊那个最容易被忽略,也最真实的一环:卖车的小哥。

你走进一家电动车店,想买车。一个卖车的小哥热情地迎上来。

他会给你推荐什么车?

绝对是那款他最熟悉、提成最高、最容易卖出去的车。

现在,店里摆了一台新的钠电池车,比旁边那台铅酸的贵500块。一个顾客走过来问:“这俩有啥区别?”

你想想小哥的处境。他得花十分钟,口干舌燥地去解释:“大哥,这个是钠电池,那个是铅酸,钠电池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冬天不趴窝……” 顾客听得一头雾水,最后来一句:“啥玩意儿?听不懂。算了,就要那个便宜的吧。”

钠电池电动车叫好不叫座,用户觉得不划算,对手选择先观望-有驾

小哥一天的工作KPI就这么泡汤了。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他自己都烦了。卖一台铅酸车,三句话搞定,轻松拿提成。卖一台钠电池车,跟考一次化学期末考似的,最后还可能白费功夫。

换你,你愿意推哪个?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链条:厂家搞不定消费者,就搞不定经销商;经销商搞不定销售员,就搞不定最终的销量。一个新产品,无论技术多牛,如果不能让销售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能轻松地、有利可图地把它卖出去,那它最终也只能躺在仓库里吃灰。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钠电池电动车的“叫好不叫座”,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或价格问题。

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技术理想与市场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它是一场多方参与的复杂博弈:

* 用户在用自己裤兜里的钱,进行着最朴素的性价比投票。

* 头部厂商在用“公测产品”,进行着一场给资本看的战略表演。

* 其他厂商在用“沉默”,进行着一场精明的后发制人等待。

* 一线销售在用“选择性忽略”,进行着对自己KPI最直接的保护。

所有人都很聪明,所有人都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于是,这个被吹上天的“未来之子”——钠电池,就这么被卡在了中间,不上不下,无比尴尬。

它就像一颗过早被催熟的果子,看着挺诱人,咬一口,又酸又涩。

所以,这钠电池电动车,到底是未来的曙光,还是又一个被资本和营销吹起来的泡泡?我说了不算,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说了才算。

我就说到这儿,剩下的,你们在评论区里补充吧。这事儿,你怎么看?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