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创造万亿换购红利,国标车销量却遭滑铁卢,多企业面临停产
朋友们,最近你是不是也注意到了街头巷尾的一个“怪现象”?一边是相关部门在大力宣传新国标电动车政策,说要淘汰超标车,号称能创造万亿级别的换购市场;另一边呢,我们却看到不少电动车门店冷冷清清,甚至关门大吉,连一些大厂都开始减产、转产。这不就奇怪了嘛!说好的“黄金时代”呢?说好的“换购狂欢”呢?怎么感觉像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雨都没下下来?
作为一个每天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老司机”,我可是深有体会。以前那会儿,电动车确实野得很,想加装电池就加装,想改速度就改速度,跑起来那叫一个“风驰电掣”。可现在呢?新国标一来,25km/h的速度限制,48V的电压上限,55kg的重量门槛,仿佛给我们的“小电驴”套上了“紧箍咒”。你说这车,买回去能干啥?送个外卖?等红灯起步慢得像蜗牛,后头的喇叭能按成交响乐。上下班通勤?遇到个长坡,腿都快蹬断了,电机还“罢工”。这不就是典型的“政策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吗?
万亿红利从何而来?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先说说这个“万亿换购红利”是怎么算出来的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保有的两轮电动车数量超过3亿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不符合新国标的“超标车”。专家们一拍脑袋:好家伙,哪怕只有三分之一需要更换,那也是上亿台的市场规模,乘以每辆车几千块的价格,轻轻松松就能撬动万亿级的消费。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诱人?简直就是电动车行业的“诺亚方舟”。
但问题来了,这个“强制淘汰”的假设成立吗?我的邻居老王就说了:“我家这车虽然超标,但用了五年,好着呢!新国标车跑得太慢,根本不实用,让我花三四千块换一个‘老头乐’?门都没有!”你看,这就是普通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政策可以定标准,但能不能落地,还得看消费者买不买账。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花出去总得图个实在。
而且,现在的监管也越来越严了。以前那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商家卖车时帮你“解除限速”的灰色操作,现在基本行不通了。一旦被查到,轻则罚款,重则吊销执照。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厂家不敢生产“快车”,商家不敢卖“快车”,消费者又想要“快车”。三方都在僵持,市场自然就冷了下来。所以,所谓的“万亿红利”,很大程度上只是画出来的一张大饼,看着香,但吃不到嘴里。
国标车为何“遇冷”?性能短板成硬伤
那么,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到底为啥这么难卖?核心原因就俩字:不够用。
你想啊,我们普通人买电动车图啥?不就是图个方便、快捷、省力吗?但新国标车呢?25km/h的限速,在城市里是什么概念?差不多就是自行车蹬得快一点的速度。早高峰堵在路上,你看着旁边共享单车的大哥奋力踩踏板,心里是不是有点不是滋味?更别提那些需要跨区通勤的朋友了,动辄十几公里的路程,骑这种“龟速”车,估计还没到公司,人已经累趴下了。
再看看电池和重量。48V的电池,续航普遍在40-60公里左右,对于日常短途代步还行,但要是偶尔想出个远门,或者赶上天气不好,电量消耗快,那可就抓瞎了。而且整车不能超过55kg,这就意味着电池不能太大,车架也不能太结实。很多车主反映,新国标车骑起来“飘”,过个减速带都感觉要散架。安全性、实用性双双打折,消费者当然不买账。
网上有个段子说得特别形象:“新国标电动车,白天是代步工具,晚上是健身器材。”这话听着好笑,但仔细想想,还真是一针见血。厂家为了合规,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文章,结果就是牺牲了用户的实际体验。你说,这样的产品,怎么可能卖得好?
多家企业面临停产,出路在哪?
面对销量下滑的困境,电动车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文章里提到,已经有厂家负责人直言“生产电动自行车无利可赚”,甚至开始调整生产线,有的已经停止生产。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你想,研发、生产、销售一套流程下来,成本摆在那里。但现在车卖不动,库存积压,资金链一紧张,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就得放假,甚至裁员。这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前段时间全国范围内的夜查行动,更是让不少中小门店雪上加霜,直接“凉凉”。
那出路在哪呢?其实文章也给出了答案——电摩和电轻摩。这类车型只要符合国家标准,上牌上路,在很多城市都是被允许的。它们的优势非常明显:速度快、续航长、动力足,更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而且,对于厂家来说,研发和生产电摩的成本并不比电动自行车高多少,但利润空间却大得多。
你看现在的雅迪、爱玛这些头部品牌,早就把战略重心转向了电摩领域。各种高颜值、高性能的车型层出不穷,价格从几千到上万不等,选择非常丰富。与其在新国标电动自行车这条“死胡同”里挣扎,不如主动转型,拥抱市场需求。
当然,这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城市依然对电摩“一刀切”禁止上路,这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管理政策的逐步完善和用户需求的倒逼,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放开限制。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新国标的初衷是为了安全和规范,这没错,但如果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会不会反而把大家推向更不安全的“灰色地带”?当合规的产品没人买,而不合规的“改装车”满街跑时,我们真的实现了安全管理的目标吗?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