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最后一辆GT-R R35从日本工厂缓缓驶出,标志着经典性能神车的时代终结,环保压力与财务困境让这款曾经征战18年的传奇逐渐远离舞台

在我印象里,日产的GT-R R35都快成为一个藏品级别的存在了。记得上次在某个车展上,看到这台车的前脸时,心里还有点好奇:它靠什么还能在市场上坚持到最后?毕竟,十八年,能从新车到藏家车,也不算短。那天和一位修理工聊天,他笑着说:R35基本上是个走味的象征,环保成本太高,修一台都像买了个老古董。可能他们没说错,毕竟,排放标准一条一条加码,靠老一套技术维持已是不易,何况日系厂家的精神在逐渐消退。

估算起来,现在只能算是样本少,但我感觉,全球存量市场里,跑的还算挺快的R35,剩下的也许就1000台左右了吧(不确定)。这个数字如果合理,意味着每年能卖出的新车不过几台——市场已经不在乎它的性能了。想象一下,一台车连续征战18年,从1999到2017,销量也不过五万多台。你要说性能没突破,那是假的。它曾用2.7秒破百,圈速在纽北那会儿单圈都能极挂911的尾巴。

日产最后一辆GT-R R35从日本工厂缓缓驶出,标志着经典性能神车的时代终结,环保压力与财务困境让这款曾经征战18年的传奇逐渐远离舞台-有驾

对比一下,今天几乎同时段的两房兄弟:一台是嫁接电气的日产Z,加个涡轮油电混合包,价格差不多,但实际操控感,就不用提了,R35那股笼罩感,用现代话说,是种磨砂手感。局限在这一点上,R35确实更硬核。不过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究竟是技术还没跟上节奏,还是观念没变?大概是两者都有点吧。

我曾翻了下我的汽车相册,那时候我拍的R35那台紫色的车在影院门口等候,车身漆色还算耐看,没有土豪金的闹,但灯光一打,酷得一塌糊涂。其实早几年,改装厂还跟我说,壳子改不到极致,因为底盘设计都追不上这台车的硬核程度。以后可能这种超跑级的试试手艺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了。

日产最后一辆GT-R R35从日本工厂缓缓驶出,标志着经典性能神车的时代终结,环保压力与财务困境让这款曾经征战18年的传奇逐渐远离舞台-有驾

你会不会想,明明性能仍然吊打当代许多新车,为什么还要舍得放手?里面的钱字多半扮演了主角——改造成本、报价、抗环保标准的折腾,像极了我家那台老冰箱,越修越扛不住。财务数据显示,日产集团在最近财季亏了上千亿日元(估算/体感),这个压力,已经不是售个情怀就能再维持的了。

当年R34还能在电影里扬威,也难免让我想起那个有点过时却更纯粹的赛场精神。现在倒好,政府推排放优先指标,谁还记得那股直上云霄的气息?我这突然想到,或许,未来能重现性能神话的车,真得是用新的血液——电机和电池拼出来的。

说到电动,我还真琢磨过,电机的扭矩,像极了那种瞬间释放的力量。但问题是,那个瞬间能不能持续?还不是你多激就搞定的。反正我猜,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性能车越来越被剩女剩男嫌弃——麻烦。你看,宝马M系列还能屹立不倒,是因为它们在调教上还是很讲究的,但那机械的表达渐渐变得不够安静。

日产最后一辆GT-R R35从日本工厂缓缓驶出,标志着经典性能神车的时代终结,环保压力与财务困境让这款曾经征战18年的传奇逐渐远离舞台-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突然想到,或许通用底盘+纯电动力这个路线,会不会有一天,像R35那样,成为集大成者?问题是,谁会愿意用个像性能车的纯电车去苟延残喘?反正我觉得,讲到底,性能还是要靠感觉——那种在赛道上油门一踩,心跳加速的体验。

今天的一些中国车子,比如比亚迪秦,在自主研发上,铺了很多活水。上映的研发支出超过900亿元,平均每家大厂都在花大钱闯硬核关。比如吉利,去年投入了70多亿,开发智能座舱和平台架构,想让车变得会说话。但我不禁想,离化繁为简,还是要用用心调教那个最基础的感受。

如今市场变得更碎,利润的天平也在摇摆。十八家主要车企,成本压得连压箱底都快露馅。有的亏得快,像是掉队的那家;有的利润超百亿,但毛利滑坡得厉害。比起这些,电池厂的利润都快赶上一些传统巨头了——也就是说,产业链的分水岭正在重划。

日产最后一辆GT-R R35从日本工厂缓缓驶出,标志着经典性能神车的时代终结,环保压力与财务困境让这款曾经征战18年的传奇逐渐远离舞台-有驾

我心里盘算,下一步,能不能找到一个性能神车的苗头?大概在除了极少数执念的车迷,更多人会选择轻快、省油、智能的车型。你会不会觉得,有朝一日,出场的可能不是引擎在吼,而是电动马达在嗡?

反正,有时候想,经典就像彻夜不眠后的晨光,虽然会逐渐隐退,但那种回忆带来的震撼,会不会在某个又重新被唤醒?也许,真正的战神只是换个名字,被时代改写了样子罢了。

日产最后一辆GT-R R35从日本工厂缓缓驶出,标志着经典性能神车的时代终结,环保压力与财务困境让这款曾经征战18年的传奇逐渐远离舞台-有驾

——END——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