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察觉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
“纯电动汽车用户”愈发从容淡定,“增程式电动汽车用户”却陷入了日益加剧的不安之中。
浏览社交平台,不难见到有人感慨:“起初为了安心选择增程式汽车,如今反倒萌生更换纯电动汽车的想法。”
这听起来是否有些违背常理?
毕竟在许多人认知里,增程式技术堪称“理想方案”:具备燃油与电力两种驱动模式,续航里程长且无里程忧虑,无论如何都比纯电动汽车更具“保障”。
然而现实却颇具戏剧性:不少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反而懊悔当初未直接选择纯电动汽车。
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与部分有经验的车主交流才发现,背后原因原来是这样…
谈及这个问题,最实际的遗憾在于——
许多人过度放大了“续航焦虑”这一概念!
在购车之前,脑海中充斥着各种“意外状况”:
“要是找不到充电桩该怎么办?”“要是排队等候却无法充电怎么办?”“要是冬季续航大幅下降怎么办?”
即便是续航里程达700公里的电动汽车,他们仍觉得不够,一心追求增程式汽车那种“续航无虞”的状态。
——这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
但实际使用情况却大相径庭。
真正驾驶后便会发现,绝大多数时候,根本无需如此长的续航里程。
毕竟,工作日上下班通勤,往返路程不过几十公里;
周末外出就餐?商场距离仅有3公里;
偶尔前往郊区游玩,来回行程也不过百余公里…
原本担忧的充电排队问题,实际发现如今多数充电站常常处于闲置状态;
担心找不到充电桩,通过高德地图查询,方圆数公里内充电桩随处可见;
害怕无法长途行驶,实际上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增程式汽车充电也并无阻碍…
因此,不少人后来自嘲道:
“我所谓的续航焦虑,不过是过度担忧罢了。”
一位网友的表述尤为典型:
他表示当初自认为考虑周全,综合权衡了各种可能性,最终却发现——
自己99%的日常出行,都在为那1%的极端情况付出代价。
这样做值得吗?显然并不值得!这便是众多增程式汽车车主最先意识到的遗憾。
除了过度高估续航焦虑,还有不少车主坦言:使用增程式汽车时,消耗燃油竟会产生“愧疚感”。
这听起来是否有些匪夷所思?
然而真正长时间驾驶后就会发现,这种情绪真实存在。
因为驾驶燃油汽车时,别无选择:
无论油价高低,都必须消耗燃油——对此心安理得。
但换成增程式汽车后,情况截然不同。
车辆具备充电功能,却选择使用燃油,内心便会不断产生质疑:
“又不赶时间,为何不去充电?”
“这一脚油门下去,耗费了多少成本?”
“免费的电力不用,到底图什么?”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归根结底是“没有对比就没有落差”。
使用电力驱动时,百公里成本不足15元,价格低廉、运行安静、动力输出流畅,驾驶体验极佳;
一旦使用燃油驱动,百公里成本飙升至五六十元,顿挫感、发动机噪音随之而来——费用更是大幅增加。
节省下来的费用,足够外出就餐或购买美食,难道不划算吗?
正因如此,许多人才感慨:
“增程式汽车并非不能使用燃油,而是一旦使用燃油,就会开始质疑购车的初衷。”
最后,还有一个微妙却真实存在的问题:驾驶体验存在明显断层。
并非是说增程式汽车整体体验不佳。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增程式汽车优势显著:起步安静、加速平稳、低速行驶顺畅。
但问题在于——一旦体验过“纯电驱动”的畅快感受,就难以接受“发动机介入”后的粗糙体验。
电力驱动时,踩下电门,响应迅速、动力轻盈、运行静谧,车辆行驶极为顺畅;
尤其在拥堵路段或跟车等低速场景下,轻松应对,驾驶过程从容不迫。
然而一旦电量耗尽,发动机启动瞬间,一切都变了:
踩下油门,车辆出现短暂迟滞;
发动机运转声响起,打破了原本的静谧氛围;
加速过程不再平稳——明明驾驶的是同一辆车,驾驶感受却如同更换了一台车。
这正是最令人“心生不满”之处。
并非燃油驱动无法正常行驶,而是曾经体验过更佳的驾驶状态,却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并且越是习惯电力驱动,就越会对“燃油驱动”的质感更加敏感。
两者差异过于显著,根本无法忽视。
所以说,并非增程式汽车难以驾驭,而是它本可以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却总在关键时候令人失望。
这,才是许多人难以接受的根源所在。
说了这么多,并非意在否定增程式汽车。
而是我们常常将其想象得过于完美,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说到底,世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汽车,只有最适配的使用场景。
与其纠结哪种车型最为理想,不如思考:
怎样的使用场景最适合自己,哪些使用体验是自己无法接受的?
如此考虑,或许更为明智,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