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加入了“有车一族”,但选择车型时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想买一台10万元左右的燃油车作为代步工具,却发现可选车型寥寥无几。这不禁让人疑惑:明明燃油车市场仍有旺盛需求,为何好车却越来越少?
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汽车销量达到19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2万辆,看似占比过半,但仔细分析,纯电动车只有60万辆,剩下的42万辆都是混动车型。换句话说,仍有69%的消费者选择燃油车。既然需求如此旺盛,为何好车难寻?
究其原因,车企认为燃油车利润微薄。比亚迪已全面转向新能源,长城在10万元市场也基本撤退,吉利和长安等品牌虽然还保留部分燃油车型,但技术和更新速度明显放缓。合资品牌更是如此,朗逸、卡罗拉等车型多年未见更新,技术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车企的逻辑不难理解:政策补贴都给了新能源车,燃油车不仅没有好处,还要承担更高的油耗标准,费力不讨好,谁还愿意投入呢?
但问题来了,海外市场怎么办?北美、欧洲、日本等地,消费者对燃油车的需求依然强劲。比亚迪今年出口量可能突破100万辆,但在全球9000万辆的汽车市场中,占比不到0.1%。丰田、大众等巨头,新能源转型步伐远没有国内激进,海外市场的主流依然是燃油车。
国内车企集体押宝新能源,表面上是顺应趋势,实际上是选择了阻力小的路。造一台好燃油车,需要发动机、变速箱、匹配调校等技术,门槛极高。而造一台新能源车,电池包、电机、电控等供应链现成,买来组装即可,门槛低,见效快,还有政策加持,企业自然愿意走这条路。
问题是,消费者真的都想要新能源车吗?有人担心续航焦虑,有人住的小区装不了充电桩,有人就是觉得加油比充电方便。市场本该给所有人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用政策和资本的力量,强推某个技术路线。
现在的结果就是,想买电车的人选择丰富,想买油车的人只能在越来越少的选项里将就。更要命的是,由于缺乏竞争和投入,剩下那些油车的品质也在下滑。
讽刺的是,那些高喊“全面电动化”的企业,私底下还在拼命研发混动技术。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发动机这门手艺一旦丢了,想捡回来可就难了。
总而言之,燃油车时代并未终结,海外市场对燃油车的需求依然旺盛。但国内市场10万元预算内的燃油车选择却日益减少,消费者在购车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车企应该正视市场需求,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要兼顾燃油车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