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奇瑞终于敲钟上市了。这一天,无数老车主和行业观察者都盯着屏幕——开盘涨13%,市值破2000亿港元,看着挺风光,可收盘一算,1840.9亿,直接坐了一趟过山车。你说它不强吧,营收从926亿干到2698亿,三年翻了快三倍,听着都上头;可你说它多厉害吧,理想都2059亿了,小鹏、蔚来也没差太多,一个年销近300亿的车企,市值居然跟新势力打得有来有回,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奇瑞到底是个啥定位?是国民神车,还是被时代甩在身后的“老咕噜棒子”? 毕竟它可是中国最早打破外资垄断的自主品牌,当年奇瑞QQ一出,谁不喊一声“神车”?可现在呢?提起新能源,大家想到的是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奇瑞在哪?好像一直在努力,又好像一直没声量。
先说外观,奇瑞这几年设计真支棱起来了。你看星途瑶光、捷途山海T2,一个走未来科技风,一个玩硬派越野范儿,颜值直接拉满。尤其是捷途,主打“旅行+”概念,SUV造型大气,后备箱能塞下帐篷、自行车,妥妥的“出片利器”。但问题来了,好看≠好卖,光有皮囊撑不起爆款。反观比亚迪宋PLUS,看着平平无奇,一年卖30多万台,人家靠的是啥?是口碑、是渠道、是终端服务,是真正走进老百姓生活的“国民神车”。
再看内饰,奇瑞的进步肉眼可见。星途揽月的双联屏、iCAR 03的极简座舱,用料不抠门,科技感也有。可一上车开机,卡——车机反应慢半拍,OTA升级像蜗牛爬,用户吐槽“用半年就跟不上时代了”。这哪是智能电动车,简直是“油车思维”套了个电壳子。智能化这块,奇瑞真没跟上趟。人家蔚小理早就把城市NOA、自动泊车玩明白了,你这边连基础车机流畅度都搞不定,年轻人怎么买账?
说到动力,奇瑞的燃油车底子确实顶呱呱。1.6T、2.0T发动机自主研发,热效率高,油耗控制得也不错,燃油经济性在同级里算得上优等生。而且底盘调校扎实,跑高速稳,过弯支撑足,老司机开完都说“有驾驶感”。可问题是,现在谁还只看燃油车?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都55%了,你70%收入还靠油车,这不是“抱着现金牛啃老本”吗?
更扎心的是新能源布局。2007年就成立新能源公司,结果呢?起大早赶晚集,直到2023年才真正发力,推出iCAR、联合华为搞智界。可这时候比亚迪DM-i已经铺天盖地,吉利雷神混动也站稳脚跟。奇瑞的C-DM混动技术其实不差,百公里油耗能做到5L出头,纯电续航也够日常通勤,但品牌认知度太低,消费者一听“奇瑞混动”,第一反应还是“这车有吗?”
再看看智能化配置,差距更明显。L2级辅助驾驶现在都快成标配了,可奇瑞很多车型还是选装,甚至低配直接砍掉。人家小鹏NGP都能自动变道超车了,你这边连车道保持都抖三抖,这不是技术不行,是投入不够。财报显示,奇瑞研发费率常年在3.6%-4.1%徘徊,比亚迪6.5%,吉利5.2%,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钱都拿去还债了,哪还有余力搞创新?
说到负债,这才是奇瑞最大的“天塌了”。资产负债率连续三年超85%,流动负债净额34亿,这哪是车企,简直是“负重前行”的骆驼。更狠的是,应付账款从517亿飙到898亿,供应商压款严重,一旦销量下滑,供应链立马崩盘。这种模式下,企业哪敢大手笔投入研发?只能靠燃油车输血,恶性循环。
对比一下对手:比亚迪,全产业链自研,三电技术顶呱呱,价格战一打,全行业颤抖;吉利,资本运作玩得溜,收购沃尔沃、入股奔驰,技术反哺快;理想,精准卡位家庭用户,增程没里程焦虑,销量利润双丰收。而奇瑞呢?品牌矩阵看似齐全——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可每个都没打出绝对爆款。多而不精,广而不深,反而稀释了资源。
2025年5月,奇瑞被迫加入“百亿厂补”价格战,30多款车型降价,有的直接跌冒烟了,入门款干到3.49万。短期看是促销,长期看是无奈——没有爆款,只能靠低价换量。可这么一来,毛利率直接干到11.8%,利润空间被狠狠压缩。你降价,别人也降,最后谁赢?消费者呗。
但话说回来,奇瑞真没希望吗?也不是。它有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有成熟的燃油车体系,有自研发动机技术,还有和华为合作的智界,未来在高阶智驾上可能打个翻身仗。关键是,这次上市融到的钱,能不能真正用在刀刃上? 别再拿去还债、压供应商了,得狠狠砸研发,把智能化短板补上。
奇瑞能不能成为下一个比亚迪? 难,但不是没机会。它需要的不是再出一款“QQ”,而是一个能代表未来的“秦PLUS”或“理想L系列”。需要把iCAR真正做成年轻人的“上头神车”,把智界打造成高端智能标杆,让星途、捷途各自圈住细分人群。
否则,营收再高,也只是数字游戏。市值上不去,说明市场不买账。大象转身不易,可不转,就只能被淘汰。
这样的奇瑞,你会考虑买它吗?
你觉得它还能翻盘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