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变身千里科技AI智驾新势力,挑战行业认知

最近重庆千里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还不太熟悉,但它的前身是力帆科技,曾经以生产摩托车闻名。现在,千里科技已经全面转型,正式进军智能驾驶领域。

力帆变身千里科技AI智驾新势力,挑战行业认知-有驾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超过41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长,并且与阶跃星辰合作推出了业内首个大规模应用的RLM智能驾驶模型。这样的转型速度在传统车企中相当突出。

千里科技能实现如此快速转型,核心人物是印奇。印奇出生于安徽芜湖,1988年生,是清华“姚班”首批学生,之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他参与创立了旷视科技,是国内知名的“AI四小龙”之一,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深厚积累。2024年,力帆科技因智能化瓶颈陷入困境,印奇通过旗下公司收购近20%股份,并于当年11月成为董事长,推动公司向“AI+汽车”方向转型。

力帆变身千里科技AI智驾新势力,挑战行业认知-有驾

印奇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背景,还擅长资源整合。2025年2月,公司正式更名为“千里科技”,他还邀请原华为车BU总裁王军担任联席总裁,并与吉利共同成立“AI智驾”合资公司,推出了“千里智驾1.0”,覆盖了从L2+到L4的智能驾驶场景。令人注意的是,2025年9月,奔驰投资13.42亿元入股千里科技,成为第五大股东,显示出行业对公司高度认可。

目前,千里科技的业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与吉利合作的睿蓝等传统整车业务和新能源整车,二是AI+出行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无人驾驶出租车系统。2024年公司总营收接近70亿元,其中汽车销售占六成,摩托车业务占三成多。虽然AI业务还处于商业化初期,但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例如RLM智能驾驶大模型和多模态交互的智能座舱系统。

力帆变身千里科技AI智驾新势力,挑战行业认知-有驾

千里科技与吉利合作紧密,2024年公司三成左右的采购和收入都来自吉利。到2025年上半年,全国分销商超过1500家,九成以上是B端客户,前五大客户贡献了约四成收入。由此可见,公司拥有稳定的渠道基础,为AI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AI业务尚未实现大规模盈利,2024年毛利率不到7%,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约为5%。短期内盈利压力不小,但智能驾驶作为行业趋势,AI业务仍被看作公司的未来增长引擎。

力帆变身千里科技AI智驾新势力,挑战行业认知-有驾

中国出行产业数十年来不断演变。2000年前后以制造为主,竞争焦点在于成本和效率;2015年前后进入新能源时代,企业纷纷发展电动化和平台架构,比亚迪和特斯拉等企业迅速崛起;而现在,智能化成为主旋律,算法、算力、数据成为新的竞争核心。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市场持续增长,AI赋能成为新一轮产业爆发点。

现有赛道上玩家众多,包括全球的特斯拉、Waymo和百度Apollo,国内整车厂如比亚迪、蔚来、小鹏,以及摩托车领域的宗申、钱江等也开始布局智能化。千里科技相比其他企业,主要优势在于拥有吉利的制造基础、印奇的AI技术和王军的车企管理经验,实现了制造与AI的深度结合,这在业内并不多见。

力帆变身千里科技AI智驾新势力,挑战行业认知-有驾

智能出行的需求也在升级,不再只是卖车,更趋向于打造综合服务平台。车企与AI公司不断融合创新,“端-云一体”成为行业新趋势。智能座舱如AGIL3已能实现情绪识别和个性化服务,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无人配送等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

对新入局者来说,有三大突破方向第一,在算法和数据模型方面聚焦细分领域创新,例如智慧交通预测和驾驶安全评估;第二,推动系统集成与模块化平台,开发开放的API和标准化软硬件,成为AI中台供应商,适配更多车企需求;第三,在服务生态和用户体验上创新,从传统“造车”转型为“造体验”,比如智能两轮出行、AI代驾等新场景,千里科技还规划“AI+机器人”业务,布局行业新赛道。

力帆变身千里科技AI智驾新势力,挑战行业认知-有驾

千里科技从力帆科技成功转型,为传统车企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不必自研所有AI技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整合资源,就有机会在智能驾驶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技术落地和应用场景不断成熟,未来有望出现更多类似“转型隐形冠军”的企业。

对于千里科技未来在“AI+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值得持续关注,也许会为行业带来新的突破与创新。

力帆变身千里科技AI智驾新势力,挑战行业认知-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