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后座的咖啡杯还摇晃着未平的奶泡,指针刻意慵懒地徘徊在早八点前。指令几乎与呵欠一同溜出嘴角:“打开空调。”空调应声而起,冷气逼退车窗上的水雾。车厢里静得出奇,只有机器的服从和电子音的礼貌。
迈腾的智能语音控制,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好用又有点“憨”的存在。用惯了之后,你会发现,所谓“智能”,其实不过是把开关、旋钮,还有你的苦累心情,全部包起来,交给一句话去解决。一个指令解决的事,为什么还要自己伸手?人之所以进步,大抵是因为懒。
这些天,迈腾甄选款的消息在朋友圈里蹦跶得厉害。新一轮的智能升级,车家互联、远程操控家电,简直把我有限的科技幻想全搬进了现实。遥想一下,下班踩下油门的同时,能顺手让家里的空调和灯光都“热身”,等自己推门而入,扑面而来的就是定制级的舒适——光是想象,就足够治愈一周的社畜焦虑。
导航升级则不再只是修路绕行这种常规操作。实时路况+路线优化,成了我这种容易错过限行、被堵到绝望的糙汉的救命稻草。没错,这台车比我还懂哪条路最通畅。但在智能面前,所谓“老司机”的经验,也许只是数据面前的小九九。
稍稍提速一点,才是属于本行人的冷酷视角: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开始大展拳脚。不知不觉间,自动巡航“接管”了长途高速,无声地替我计算每一次制动和加速。自适应巡航读取着前车的小心与脾气,车道保持辅助则把方向盘的惯性微调理解成我的分神——一句话,大大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这么说可能显得有点没心没肺,但对于这个总是被各种案例“教育”出来的脑子来说,车企们的这些智能装备,像是一种“人命保值险”的实用科技。大量事故的成因,归根结底都是人类反应慢半拍、注意力短缺。智能系统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慢半拍”的后果降到最低。
理性地讲,迈腾的这些功能升级,除了对舒适和便捷性的加成,更核心的是对风险的预判和规避。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这种听起来像驾驶乐趣“阉割剂”的技术,本质上是在用算法,替我们和猛烈的物理碰撞、无常的意外缩短距离。有人不屑:那不就是让人越来越“傻”吗?但站在我的立场上,宁愿被动地“傻”,也好过主动地冒傻气。
曾有一次,某位朋友的新车(带L2智能辅助),在高架匝道口实打实救了他一命:他打了个盹,手只搭着方向盘,车辆发现即将偏移车道,一下子“舔回”轨道。醒悟的瞬间,他一身冷汗,自嘲说:“人工智能还是比我懂‘活着’。”类似故事,其实没那么特别,只是当你换个视角,不自觉地多了道冷幽默:“以后,道路安全的重大威胁,不是酒驾、不是飙车,是‘还没配智能的老车’。”
智能互联进一步延伸到家庭——在车上遥控家里的生活,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效率的提升,也是情感24小时在线的表现。老司机都懂,日常里最多的不是飙速抢道,而是收拾琐碎与麻烦。回到家灯能自动亮起,空调已自觉“备战”,饭菜在锅里等人归,这也算是智能社会把“幸福感”打包发货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人在“智能织网”中变成了“傀儡”——连进家门都要看“远程按键”的心情,这未免太依赖、也太离不开这些硬件。科技让人安全,却也把我们困在了软绵绵的“舒适牢笼”。
作为过来人,我其实很明白“新款诱惑”的本质——拥有感的升级、体验感的刷新、想象力的刺激。旧款迈腾每一处细节都无可挑剔,但当“智能”成为差距时,人总会有新的渴望。纵然人总说“车是工具”,但工具进化的速度,远比人承认的要快。
说得俗一点,真遇到糟糕天气、深夜独行、偶有分神的时候,这些智能驾驶辅助,才是“钱花得值不值”的试金石。它不是万能的保险箱,也替代不了所有人的清醒,但好的智能,无非是让我们“偶尔犯傻”时,不至于连命都搭上。这算不算人生的“降噪神器”?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想:科技的每一次进步,看似都是“为你好”。但新旧之争、智能与自由的拉锯,也许永远没个标准答案。或者说,每个人定义的“安全”与“舒适”本就千人千面——正如同样的一台迈腾,有人用来节能省事,有人用来炫酷社交,有人真的寄托了对生活更好的一种希冀。
问个简单的问题,智能行车装备“做得更好”,究竟是真的为我们省下了多少意外和心烦?还是让我们潜移默化中,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一点点转移给了数据和系统?在智能时代的大潮里,我们是坐稳了船,还是早已放弃了掌舵?
毕竟,守在驾驶座上的,终究还是那个在清晨里喊了一句“打开空调”的自己。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