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正面对撞乘龙重卡,安全营销引发行业尴尬
那天微信群里炸开了锅,理想新出的i8发布会视频一传出来,老王就发语音嚷嚷:“你们看没?国产SUV把大卡车都顶歪了!”我还以为他又在吹牛皮。结果点开一瞧,那画面真有点狠——理想i8正面怼上去,大卡车驾驶室直接斜着压下来,看着像要扣住SUV的前挡风玻璃似的。
这事闹得不小,我隔壁修车铺的师傅老刘,一边敲轮毂一边嘟囔:“重卡哪能这么容易翻?这不是拿咱司机当傻子嘛。”朋友圈有人转,有人调侃说以后家用SUV都能当盾牌用了,还有几个搞物流的小哥气得直拍桌子,说自家拉货用的乘龙平时稳得很,从来没听说过被小轿车给撞歪。
其实我挺理解他们。毕竟视频里那辆被“顶翻”的重卡,是挂着乘龙标志。按理说,这种大货自重大、底盘高,在路上别说是新能源SUV,就是普通越野也未必能撼动它分毫。群里老司机阿东插嘴,“空载呗,不然怎么可能?你见过满载30吨钢材的大头拖被谁推倒?”还有人补一句,“肯定有机关,要不就是角度问题。”
后来网上看新闻才知道,7月30号那天乘龙官方专门出来回应,说每台出厂前都有质检,不存在安全隐患,还把法务部门搬出来了。这话意思很明白:别拿发布会实验当现实道路情况,这锅我们可不背。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这些新能源品牌为了抢眼球,可真是什么招儿都敢使。我记得去年某个牌子的电动车,把整台新款从楼顶推下去做;还有水池漂浮啥的,其实跟日常用车八竿子打不着。我表弟买过一次类似宣传噱头大的车型,用了一年发现所谓“防水溅”配置实际遇到暴雨还是进水,还好保险赔了点钱,否则早急眼。
回到这个碰撞视频吧。有些冷门细节一般人注意不到,比如现场没看到气囊弹出,也没人提电池舱受损后续处理方法。我问过售后维修的小赵,他支支吾吾地讲,“像这种极限碰撞,我们接手的不多,但要是真发生短路或者热失控,可不是换个保险杠那么简单。”他说厂家的演示通常都会控制变量,比如让大货空载、调整冲击角度甚至加辅助装置,所以视觉效果够震撼,但和实际事故完全两码事。
顺便提一句,有位东北来的朋友曾经吐槽他那边冬天雪厚滑冰路,大型车辆侧翻概率本来就比南方高。“但再怎么滑,也轮不到家用SUV把我连人带车掀起来啊!”他说起这个梗时还特意拍段抖音讽刺一下,看完笑半天。不过私底下不少同行觉得,这种营销方式其实对行业形象影响挺大的,本来中国商用车这些年口碑提升不少,被这样搞一回,又成背景板,被误解为“不结实”。
再聊聊养护上的事儿。有次在保养店闲坐,一个技术员无意间透露,现在部分纯电车型为了追求结构强度,会牺牲掉部分维修便利性。他举例讲,新出的某些纯电平台下护板特别厚实,一旦磕到底盘拆卸起来费劲,有时候一个小事故拖一天工时。所以别光盯着发布会上那些炫酷场景,真正落地后的维修体验才最考验厂家良心。“反正宣传归宣传,你真出了事故,还不是先找4S店哭鼻子。”
其实每次看到这种极限碰撞演示,我脑海总会冒出十几年前邻居老李开的柴油依维柯,那玩意跑山路横冲直撞也没见变形多少。当年大家图的是皮实耐造,如今却流行起秀科技感和花哨配置。只不过现在信息传播太快,一个片段全网刷屏,就算品牌自己澄清,也难免留下误解——尤其是涉及到商用运输领域,人命关天,小道消息最怕乱传。
最后插句题外话,上周偶遇一个做二手商的大哥,他私信问我要不要收辆刚换代的纯电SUV,说现在很多准新新能源价格掉得厉害,就是因为各种网络炒作让买家心虚。他感慨一句:“安全靠谱还是油改混合香,不然你看看论坛上天天吵什么‘实验室冠军’,实际生活哪有那么多极端状况?”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