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咱们这个行业的事就能早点唠明白。
你猜我昨晚骑车回家的时候,碰到个朋友,他扯:你说这电动车哪天能像汽车一样管得严点?我一边踩着踏板,一边笑:还得看政策出牌快不快呀。他还问:你觉得会不会像汽车那样,要办手续、要挂牌?我说:这个倒是真的有可能,否则难感受到政府的管理意愿。
不过说实话,这玩意儿刚开始我也没太用心想清楚。电动车,尤其是三轮、四轮那批,跟传统汽车比,真的差点意思。你像那几款三轮车,虽然它看上去挺像微型车,但其实很多时候就像个半非法的小钢炮。养活一家的人会告诉你,那些改装后马力爆炸的车,真实状态跟出厂规格差不少。供应链一部分是为了省成本、方便改装,但你说这合理么?我倒觉得,主要还是监管不到位。
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地方法规都在准备掐死这些非标车。像抚州那里,就是一堆临牌和备案牌的政策到10月开始,直接把这些车全封杀了。你会想到么?一辆车借着临时牌照跑了两三年,都可能被扣掉。早知道就该提前搞清楚牌照的事——这是最根本的门槛。
你说,这么搞下来,实际操作里究竟难不难?我估算一下,一般买二手、或者自己改坏了想换车的,存量大概有十到二十万辆在路上(这段先按下不表)。好比我去年买的那辆山寨的三轮,花了不到两万。年行驶里程可能也在两三千公里左右——成本可能只有几毛一公里吧,不算电费,也不算维护。你想,少花那点钱,是不是就得多受点气?
其实这次政策得让人琢磨:一方面,以管理为目的,比如禁止未满16岁的小孩驾驶。你总不能搞得像汽车那样,直接发个驾照?那么多条款,操作起来还挺难的。这就像管理环卫工人的那辆三轮——人家主要是工作用,不是用来违法操作的。也许他们的车里装了点灯泡,充电用的线细点,也不一定完全就违法?政策就是政策,没得商量。
我真心想知道,这些非标车辆,到底大众认可度有多高?一阵违规车踩在路上,总觉得不太安全。虽然官方说了,搞定程序后还能走得稳,但你看那些挂临牌的车,哪个不用心?交管部门的手机APP,不也经常有人调侃:一卡难求、搞Cadastro得像申请护照一样繁琐么?反正我没有办法,政策一变,自己也得随时调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如果你是个普通用户,想买一台标配的三轮车,是不是得一环节一环节走下来?先牌照,再考驾照,头盔必备,遵规守矩——哎呀,说到头,最大的困扰其实还在用车惯上:偷懒一点,可能就面临查扣。
我记得有个修理工跟我说过他去年帮客户拆掉改装遮阳棚,是花了整整半个下午——即便是没有改动力,光吸引眼球的外观,都被官方认定成违法。我还问:那你觉得,真的能靠整顿清理出一个正规市场?他说:难啊。是不是很像我们公司,明明那么大的客户资源,突然让你淹没在合规的浪潮里,总不免有点没底。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充电安全。这问题更头疼。公共场所充电,线拉得乱七八糟,甚至有人直接在门口用插座拉线充电,自己都不敢想象火灾隐患。食品安全都监管得那么严,明明是电路、是电池事故隐患,为什么还会这么难管?难道人们就是觉得懒得折腾么?
我突然想到:其实像灯泡、家用电器一样,充电线和充电站只要规范,管理起来其实也就不难。可这规范二字,怎么成了难以落实的难题?工具、流程、监管形式,真的落到地面,能管得住么?
说到这我又想:我们这些普通用户,到底关心的是真安全,还是赶快用上车?毕竟,车里那点改装材料,经过个把月也都懒得管。改装合法之后,肯定会催生出一批高配车的圈子,但那圈子是不是太特立独行了?有人说,有品质就是牛逼。也有人觉得,风险太大。
你怎么看?你觉得零一点的违法操作,会不会给交通带来更大的隐患?这些车主又该怎么平衡合法和便利?我倒觉得,最难的还是心态——真把自己当汽车人,按规矩操作,压力大,但安全感就不一样。
总之!这次政策,像是一场硬仗。但我还在想:车主们心里真正想要的,到底是啥?就算这班红线画得再严,像我这里的邻居,还是会偷偷装个帽子挡雨棚。你觉得,禁止改装的真正原因,是怕出事故,还是想彻底控制市场?或者,两个都对?(这段还没想清楚,猜测:可能是后者)
结尾我也不打算讲得太满。只是想说,这些细小的变化,就像你每天在路上看到的那点小细节——一只老鼠,偷偷咬断了一根线,可能引发电路大火。有时候,管理归管理,难的是,不让小火苗变成大火。
你有啥刚刚好的办法吗?毋庸置疑,这场政策风暴,还会持续刮下去。我们这帮骑车人的日子,还会有啥新变化?也许,下一次,我们会看到真正合规的车子,变得更靠谱一些,但这更靠谱的定义,又得由谁来划定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