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10月卖了68216台。这个数字放在现在新能源市场,不算特别亮眼,但也有看点。问界系列M7、8、9加起来占了超过一半,确实背了个大旗。提车的朋友跟我讲,M7那块大屏和智能交互,让不少中年车主觉得未来感十足,他说的,我能理解,毕竟家里老人也开始追求这类智能体验。
好奇的是,问界M8和9到底各卖了多少?厂里没详细放,这点我查了几份数据,估算M8大概占30%,M9稍微少点,毕竟价格上去了,用户茬子更挑。相比之下,智界R7和享界S9T的表现真的不错,尤其是R7,像是捡漏的买家更多。一个老同事修理厂的师傅跟我说:R7这车保养便宜,电池表现稳定,修起来也不繁琐,买了的人口碑好。这话有依据,他日常接触的车主确实反馈不差。
说起尊界,这款车型10月销量接近2000台,乍一听低,但在细分市场也算合理了。尤其是高端用户,多数看中的是品牌力和质感,销量没必要跟大众运动款比。说实话,我觉得尊界目前更多是个试验品,厂里还是在摸索怎么用鸿蒙智能体系把传统豪华感和智能科技结合得更顺。厂里一位研发老兄跟我吐槽,供应链挺头疼的,特别是芯片和原材料,弄得他们原本安排好的计划几度延后,影响产能。不像手机圈,汽车供应链的稳定性确实差远了,几乎天天都得想应急方案。这有点像家里煮菜,哪天突然没盐了,要不加点酱油顶顶,勉强凑合。
尚界的6284台,个人觉得有点挣扎。这个价位,国产甚至合资SUV一堆,个个都死命打价格战和配置战。销售那边跟我说,你得明白,买车人现在变了,单纯拼参数拼颜值没用,谁能把用车场景贴得准,谁就能坐稳。可是鸿蒙智行在这里的落地,似乎没能给用户传递足够的使用价值。享界S9改款后的销量突然下滑,这点挺令人意外,因为之前这款车的智能交互算是行业中等水准,改款反而没有带起市场热度,甚至有些老用户犹豫要不要换代。实际体验上,改款的变动更多是UI层面的调整,底层架构依然没大动。这就像老朋友换了个发型,还得看性格对不对味。
智界S7的数据让我感慨多了。现在3个月、半年销售数据都不够尊界,这说明什么?对消费者来说,智能体验和售价之间的平衡没做好?还是说品牌号召力还不够?厂内有人悄悄跟我说,这款车研发投入不算少,但最后定价和定位出现了模糊,用户不太知道它到底和问界M系列比,优势在哪里。说句不好听的,S7暂时还没有找到杀手锏,没能打动买家。这车就像那个公司中上层态度不明确的年轻人,能力挺好,但没把自家优点彰显出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问界M7用户中,尤其是那些有二线城市户口的买家比例挺高。这说明智能化配置并不是一线市场的专属,更多是下沉市场的刚需,这对鸿蒙智行来说是个信号——要加码解决实际使用痛点,而不是光靠宣传鸿蒙+智能卖概念。举个例子,供应链稳定性和配件保有量是日常用车很关键的因素,有时候影响一台车后期值不值买。这个细节车企尤其不能忽视。
对消费者来说,鸿蒙智行的智能体验到底值不值这个价?我自己心算了一下,大致百公里成本如果算上新车残值率和电池寿命,整体持有成本不会低于传统高端电动车,甚至比一些燃油车还高几毛钱。买家是愿意为智能买单还是为性能买单?这才是市场真正的问题。
对了,说个没细想过的猜测:鸿蒙智行这系列车的销售后劲,或许还会因为其他车企搭载自主系统来抢食市场,毕竟国产车的智能化战略无外乎两条路——自己死磕研发,或者开放联盟。鸿蒙系如果跟其他品牌继续走融合路线,能不能稳定提升销量?还有服务体系如果跟不上,智能系统带来的好处很快就凉了。
最后想问问你们,作为用户,一套智能化系统,是更需要跑得快、更注重交互体验,还是稳扎稳打的服务和售后?换句话说,是不是我们从头到尾都过于关注卖点,反倒忽略了用车的日常细节?
这段先按下不表,等改天再聊。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