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讨论无人驾驶,尤其是特斯拉一出来就有人说未来司机都可以不用了,直接用无人车。我倒觉得,这个想法还是太天真了。
我身边有个朋友是车厂研发部门的工程师。去年聊起无人驾驶,他摇摇头说,成本那块儿就卡住大半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我跟他吐槽:自动化生产线都那么成熟,为什么用得那么多?你觉得是工人不想干?他笑:大部分时候不是不想,是不愿意被取代。可无人化,工厂的投资可是直线上升的。反应就是,自动化不是出于节省劳动力的原则,而是追求效率和标准化。
同理,无人驾驶车也不是随便能普及的。比起传统人工司机,无人车在成本上还远远落后。反正我估算过,按百公里油耗,人在开油费、保险、维护之类的成本差不多,是0.5元左右。可无人车,除了买断成本,后续维护、软件升级都得算进去。估摸着,平均单车运营的百公里成本,要比人高出至少20%。说白了,它不仅在初始研发和制造上要贵得多,后续运营还不一定比开车便宜。
再想想,成本的差距是不是意味着它根本不可能变得普及?现在哪个车企真能靠无人车盈利?特斯拉还在画饼,说未来一定能做到无人全覆盖。但你知道嘛,去年我翻了几份财报,从研发投入到软件迭代,花了不少钱。没有什么大规模盈利的可能。这种烧钱的玩法,难不成真的会比人开车更便宜?我看未必。
有人会说,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未来一定会降成本。有道理,但这个逐渐成熟我觉得得再说得保守点。技术虽然快,但也面临法规、保险、责任归属等各种难题。还记得前年在碳盐工地附近见到一辆无人监控的货车悄悄经过,结果司机守在一旁笑着说:还不如我自己开,成本低多了。
某种程度上,这种无人化更像是企业的包装策略。你看造车厂商,推无人驾驶,是不是想在技术上站住脚,然后再卖得贵点?但表面很热闹,实际落实还远,成本高,难度大。
对了,你觉得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应用,是因为工人不愿干活?注意,这里的愿意干其实不是主要原因。大部分工厂采用自动化,是因为它比人工操作效率高、误差少、成本稳定。那些工人未必不想上岗,更多是因为节省成本+生产稳定。无人驾驶也是一样,企业推行它,是为了未来可能的提升效率,或者利用政策优惠、小利润空间。
可别忘了:
无人驾驶的现状,几乎还停留在研发阶段。
成本比人要高30%到50%的情况,基本还没有走到大规模商用。
盯着技术的升级,也容易忽略一个问题——用户体验。
我刚才翻看了一次车辆的行驶数据,发现无人车的反应时间比人类司机还慢。可能我会被喷:那是因为软件还在调试。但在夜间突发交通状况时,这一秒的差异,就可能导致事故。你知道在哪么?事故的主要责任,到时候还没明晰。
无人驾驶对普通用户而言,还远没有到替代司机的地步。它更像是一个理想化的未来幻想。假如说,有一天成本能降到和人工司机差不多,技术还能完全保障安全,可能才会推向市场。
我有个小猜测(没想过太深)——也许哪天,自动驾驶车普及后,司机这个职业就变成了特殊岗位。比如:偏远地区的巡逻车、包裹投放的特定路线,才会用无人车。而日常打车,还得人热情服务。毕竟,没哪个用户愿意全靠机械臂和算法来打理温情。
你怎么看?感觉无人驾驶要到大规模普及,个中难题比想象中多得多。它到底还能走多远?还是说,几年前说自动驾驶就是未来,大多都是个愿景——未来谁都想富裕一点,成本降低点。但现实总会给你泼冷水。
就算现在汽车厂商拼命研发,到最后能不能真正实现无人全搞定——这事我还真不敢打包票。
只是不知道,等这个未来到来时,汽车行业会不会迷失在自动化的泡沫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