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新能源车型销量榜首,第一名竟然不是比亚迪,而是它——吉利星愿,5个月狂卖16.4万辆,力压五菱宏光MINIEV和比亚迪海鸥!
听到这个数据,我第一反应和你一样:“啥?不是比亚迪?” 毕竟过去几年,比亚迪简直是新能源市场的“六边形战士”,从汉到海豹,从秦到宋,款款爆款。可这次,一款A0级小车,用6.88万起的价格,愣是把“技术王者”拉下了马。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我专门去试驾了吉利星愿,也蹲在商场里跟几位车主聊了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车卖得好,真不是靠低价堆量,而是把“用户思维”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第一眼心动:长得像Smart,却比Smart便宜一半
停在路边的星愿,圆润的车头、微微上扬的“微笑”前脸、隐藏式门把手,配上双色车身,活脱脱就是台“小号Smart精灵#1”。我问销售,这设计是不是有“借鉴”?他笑而不语。但我知道,Smart背后站着吉利和奔驰,而星愿,正是同一设计体系下的“亲兄弟”。
差异化在哪? Smart卖15万起,星愿6.88万起。同样是“萌系”造型,星愿把“好看”这件事,打进了下沉市场的腹地。颜值即正义,在小车市场,尤其如此。
我试驾的是一位90后女生,她说:“我本来想买海鸥,但朋友推荐了星愿,第一眼就觉得‘这车像我’。”——车,越来越像人的延伸。 星愿的圆润线条,没有海鸥的棱角,也没有宏光MINIEV的“工具感”,它更像一件时尚单品,适合穿裙子的女生,也适合接娃的宝妈。
空间魔术:A0级车身,A级车体验
都说小车空间小,但星愿偏不。我打开前备厢,70L的容积,能塞下婴儿车、野餐篮,甚至短途出差的行李箱。“前备厢”在同级几乎是独一份,宏光MINIEV和海鸥可没有。
后排我坐进去,身高178cm,腿部一拳两指,头顶一拳,完全不憋屈。后备厢常规375L,放倒座椅能扩展到1320L,比海鸥的300L多出一大截。更绝的是,中控台下方有个20L的镂空储物舱,放奶茶、手机、钥匙,随手一塞,不杂乱。
用户场景拉满: 一位宝妈车主告诉我:“我下班接娃,书包、水壶、玩具全塞得下,后排还能装安全座椅,周末去郊外露营,后备厢塞帐篷和天幕也够用。”——这不是车,是移动的生活空间。
安全:不玩虚的,笼式车身+五纵八横
说到安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主动安全配置”,比如AEB、车道保持。但星愿走的是另一条路:被动安全拉满。
它的车身采用“五纵八横”的笼式结构,这名字听着像武侠小说,其实是工程术语——多路径传力设计,碰撞时能快速分散冲击力,提升乘员舱生存空间。中保研的测试虽然暂无相关数据,但从车身结构看,诚意十足。
不过,主动安全是短板:全系只有胎压报警,没有胎压数显;L2级辅助驾驶需高配才有。相比之下,海鸥高配带DiPilot,宏光MINIEV部分车型也有ESC和倒车影像。星愿的安全,更偏向“结构硬刚”,而非“智能避险”。
但想想目标用户——单身女性、宝妈,她们更在意“车结实不结实”,而不是“能不能自动泊车”。安全感知,比安全配置更重要。
智能化:Flyme Auto上车,小车也有大智慧
坐进车内,最惊艳的是那块14.6英寸大屏,搭载Flyme Auto系统。流畅度堪比手机,应用生态丰富,支持手势控制、语音助手。我试了试:“打开空调,调到23度,播放周杰伦”,一气呵成。
对比海鸥的DiLink和宏光MINIEV的简单车机,Flyme Auto在交互体验上明显胜出。一位年轻车主说:“我每天通勤用导航,语音识别准,地图更新快,比手机还好用。”
但智能化不止是大屏。星愿有“休憩模式”——一键放倒副驾,配合遮阳帘,秒变午休躺椅。这功能看似小众,但对跑网约车或长时间驾驶的用户,简直是“救命稻草”。
操控与动力:后悬架调校,藏着吉利的“小心机”
星愿全系后置后驱,电机最大功率85kW,峰值扭矩150N·m,0-50km/h加速4.8秒,够用但不算猛。真正让我惊喜的是后悬架结构:同级少见的多连杆独立悬架(高配),低配也是扭力梁但调校偏舒适。
我特意找了段烂路试驾,过减速带时,车身晃动小,滤震干脆。销售说:“我们请了欧洲团队调校,兼顾城市通勤和偶尔跑山路。”——这细节,很多竞品都忽略了。
对比海鸥的后扭力梁和宏光MINIEV的板簧结构,星愿在操控稳定性上更胜一筹。小车不等于“廉价感”,底盘质感,是吉利的隐藏加分项。
横向对比:星愿 vs 海鸥 vs 宏光MINIEV
维度 吉利星愿 比亚迪海鸥 宏光MINIEV
价格 6.88-9.78万 6.98-8.58万 3.28-6.98万
空间 前备厢+大后备厢+镂空储物 常规后备厢,空间紧凑 极致微型,适合单人代步
安全 五纵八横笼式车身 比亚迪e平台3.0,刀片电池安全 车身较轻,被动安全一般
智能 Flyme Auto,大屏流畅 DiLink,功能全但略卡 基础车机,智能化弱
用户场景 通勤+接娃+周末出游 城市代步+年轻人首台车 纯代步,短途通勤
结论: 星愿不是每项都最强,但综合实力最均衡。它不像海鸥“技术流”,也不像宏光MINIEV“极致性价比”,而是精准卡位“家庭第二台车”或“精致女性首台车”的需求。
为什么不是“堆料”就能赢?
现在车企流行“堆料”:激光雷达、800V、碳化硅……但星愿告诉我们:用户要的不是参数,而是体验。
你给再多算力,不如一句“打开空调”来得痛快;
你堆再高续航,不如一个能装婴儿车的后备厢实在;
你吹再牛的自动驾驶,不如一个“休憩模式”让人安心午睡。
比亚迪强在哪?技术、三电、供应链。 但它的问题也明显:产品思维滞后。海洋系、方程豹、仰望,造型偏硬朗,内饰千篇一律,像“工程师造车”。而星愿是“用户团队造车”——先问“谁在开”,再决定“怎么造”。
未来展望:卷,是好事
新能源市场越卷,用户越受益。星愿的成功,说明**“精准洞察+场景创新”比“技术碾压”更有效**。传统车企别慌,你们有体系优势:供应链、品控、渠道。只要转变思维,一样能打。
但那些闭门造车、只懂堆参数的,迟早被淘汰。良币驱逐劣币,优胜劣汰,才是正道。
总结:星愿凭什么登顶?
答案就三个词:颜值、空间、安全。 在6-10万价位,它把这三项做到同级顶尖,再配上Flyme Auto和用户场景设计,销量登顶,实至名归。
它不是技术最强的,但是最懂用户的。比亚迪仍是品牌销量冠军,但如果不能从“我造什么你买什么”,转向“你要什么我造什么”,未来的挑战只会更大。
各位车友,问题来了:
你买车,是更看重“技术参数”,还是“使用体验”?
如果让你选,6万预算,你会买星愿、海鸥,还是宏光MINIEV?
你觉得比亚迪下一步该怎么变?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也会挑几个问题,下次直播试车时现场解答。
顺便说个花絮:试驾那天,销售偷偷告诉我,星愿的订单里,70%是女性用户。你看,车,真的会“选”主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