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汽车转型升级,氢能重卡亮相,智能网联机遇挑战并存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两年汽车圈的风向变了?新能源、智能网联、氢能重卡、“车路协同”这些词成了热门,天津也仿佛一下子成了全国汽车产业地图上的新坐标。可问题来了,得益于一场展会、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一个城市真的能扛起“转型”“突围”的大旗吗?天津这波“链”上发力、产业韧劲到底是真是假?我琢磨着咱不能光听主办方和新闻稿说得天花乱坠,得仔细掰扯掰扯,才不至于被一波波豪言壮语洗了脑。

先说说那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展。这类展会常年在全国各地办,你要是再去现场,最常见的感受是什么?场面不小,展区很大,零部件、算法、系统乃至供应链各路豪杰扎堆出现。可咱得问一句:是风投和探路者扎堆,还是能真正踏得实、蹚出路来的龙头企业多?150家企业闪亮登场,但实际上汽车产业讲的是链条整合,讲的是规模协同,你一个玻璃、一个座舱能有多大能量?若不能整出一台车,那还真是各自为战。

荣程新能的氢能重卡据说了不得,一辆能跑700公里,每公里8公斤氢,还部署了800多辆。这看起来很牛,但你想过没,氢能现在普及有多难?全中国加氢站一共才多少?他们说修了12座,可天津和周边甚至全北方的货运物流、重卡市场,靠这个现在能翻天吗?氢能的环保观念是对的,碳减排有成效,但你如果出行半路没地加氢,那和电动车半路断电一样,让人直冒冷汗。技术有突破固然值得肯定,但这条路能不能成为以后的主流,还得时间检验。

说到“京津冀共造一辆车”,这概念听起来极有戏剧性。《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河北配套》听起来分工有序,对区域产业协同是好事。但咱琢磨琢磨,本质是什么?产业分工说起来光鲜,真正能协同到什么程度?数据、标准、管理、利润怎么分?京清汽车产业园总经理说,“我们正吸引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入驻,又有数十个项目洽谈中”,这当然是信心的表现。但说句实话,现在的产业园哪个不都是这么吹?能落地多少、能干成多少,三年之后再看一看。尤其汽车产业,一台车背后是几千个零部件、成百的供应商,大家都处于一个博弈、合作、竞争并存的状态,理念好归理念好,落地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再聊下一个事实。天津整个汽车产业产值从不到2000亿涨到2600亿,整车产量80万,产值增长5%。有句话说,任何行业都怕“增速见顶”。表面数据光鲜,可咱得往细里看。朝上的拐点是不是新能源?老牌合资像一汽丰田、一汽-大众还撑着半壁江山,新的增长点能否搞出一家中国自己的汽车巨头?海南不早就说用新能源替换传统燃油车吗,天津有没有那个决心这样“断腕”?

产业韧性这个词,容易说、难做到。官方喜欢用,但你会发现,真正的产业韧性其实是抗风险能力,是在产业结构震荡的时候不被冲垮。天津的产业转型靠什么?一靠创新驱动,二靠政策加持,三靠全产业链构建。可创新驱动不是喊口号,自主研发和全球同步了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听着高大上,你能说清天津的智能汽车公司全球排第几?目前咱的“智能”多数还停留在辅助驾驶(L2级),喊得轰烈,真能上路了还得合规。再比如今年天津港开通跨省自动驾驶货运,确实走在前头,但是不是能大规模推广还要看场景、看安全、看法规跟不跟得上。

再说说政策层面。天津陆续出台智能网联、供应链、绿色经济相关文件,政策环境是真的不断完善。立法是好事,但好的制度还得有落地的细则和严格落实。你看,京津冀搞协同发展,三地联合出产业图谱,产业招商“轮值组长”,这多像是三家公司轮流当老大,协同难点显而易见——各玩各的还是合力共谋,靠什么协调竞争与利益分配?这不像搞奥数竞赛能组个超级队伍,这背后啥都得掰开揉碎,搞协同的过程有多少行政成本、博弈成本,基层干部和企业家一线才最清楚。

所有人都知道,未来的汽车产业不单单拼的是“卖车”,而是要拼一整个完整产业链生态——零部件制造、研发设计、新能源应用、产业服务、回收重构。天津想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产业转型“新引擎”,想法没错,但突破点在哪儿?比如商用车、物流车,大部分城市都用传统燃油,新能源车不过占一小头。你可以用政策强推,但没市场,那就是纸上谈兵。后市场大家也在做,例如电池回收、二手车再制造,可这里真正赚大钱的玩家全国也没几个,天津有机会,但要问,下一波成规模的、头部的二手车再制造企业会不会选择在天津落户?竞对城市也在发力,咱能不能率先破圈?

还有个问题:全球产业链重组和国产替代加速大背景下,天津要补什么短板?创新还是差一点火候,传统车企的转型不是嘴上说了就行。外资、合资那一套,某种意义上已经见顶。新能源赛道是新的机会,但比拼的其实是技术储备、资金、产业生态和品牌影响力。前八个月产值超1600亿、增加值拉动全市增长都不假。但主力还是那三家老牌厂、一众配套,真正能叫板比亚迪、特斯拉的企业出来了吗?网联智能试点、自动驾驶测试是亮点,未来能不能孕育自己的顶流企业,要看谁能跨过规模化和商业化的那道坎。

天津的机遇,摊在了台面上,但挑战同样明晃晃摆着。产业升级不是摆样子,更不是靠几场展会和几份协议就能高枕无忧的。汽车产业的未来属于持续创新、深度协同、精细运营的玩家。天津汽车产业这些年的转型成果不容小觑,跑在全国前面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可冷静下来想,咱得不断逼问自己:天津能不能在新一轮汽车产业革命中,留下自己独一无二的“指纹”?能不能让外地人一提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脑海里首先想到天津?这是比任何一份数据、任何一场发布会都更值得追问的事儿。

到头来,产业竞技场不靠嘴上功夫,说白了得看谁能笑到最后。天津现在确实扛起了转型大旗,链上发力见了成效,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汽车产业这口气,得长喘,把每个链条补强、每个生态扎牢,才能真正在巨浪潮中撑起属于自己的船。未来三年五年,能不能见到下一个“天津造”红遍全国,最后还得落到“做”的分数。最后一句话,自信点没错,但别自满,别止步于“先人一步”,保持韧劲、守住初心才是正道。不服就看,三年之后,天津汽车产业能不能再给全国来个大惊喜。

天津汽车转型升级,氢能重卡亮相,智能网联机遇挑战并存-有驾
天津汽车转型升级,氢能重卡亮相,智能网联机遇挑战并存-有驾
天津汽车转型升级,氢能重卡亮相,智能网联机遇挑战并存-有驾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