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小米SU7高速智驾事故、锁定最大马力、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的重重危机后,雷军终于回归公众视野。
5月15日晚,雷军在小米价值观大赛后面向所有小米员工发表了最新演讲,内容涉及此前备受外界关注的小米SU7事故。雷军声称,小米必须在汽车安全领域做到行业领先,成为行业同档最安全的车,而不仅仅是合规或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实际上,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汽车工业的本质从未改变,那就是安全。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后,不少国产造车新势力都因为质量问题,曾数次陷入危机,站在悬崖边缘。
被忽视的安全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车企发布会成了一场科技秀。从夸张的剪刀门设计到超长续航里程的宣传,从炫酷的智能座舱展示到高阶智驾功能的演示,个性化设计、电池续航、智能驾驶与价格优势成为车企宣传的核心卖点,而真正关乎生命的安全性能却鲜少被强调。
以外观设计为例,隐藏式门把手在新能源车型中的普及率极高,成为各大车企竞相追捧的设计元素。但这一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诸多隐患,行业数据显示,在极端低温和剧烈碰撞场景下,有电动门把手故障率分别达12%和9%,成为威胁乘员逃生的关键风险点。内饰设计同样陷入“重炫酷轻安全”的怪圈,大尺寸中控屏、无物理按键座舱设计虽让车内充满未来感,却暗藏风险。交通管理部门统计显示,因操作车内电子设备引发的交通事故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从2020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32%,其中频繁操作中控屏成为主要分心因素。
智能驾驶领域的“营销泡沫”更为严重。许多车企卖力宣传,避重就轻,谈性能多于安全提示,潜移默化中,消费者对智驾技术实际能力的理解存在偏差,不少车主对系统的可靠性抱有过高预期。部分车企为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过度压缩电池安全冗余,选用不成熟的电池技术,使得车辆在高温、碰撞等极端条件下,自燃风险大幅增加。
此外,一定程度上过度追逐营销和投资回报,也是车企忽视安全的重要因素所在。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尽快实现盈利,缩短研发周期、快速推出新产品成为许多车企的选择。公开的数据显示,新势力车企普遍将车型研发周期压缩至18-24个月,部分车型迭代甚至缩短至半年左右。而传统车企完整开发周期通常为36-48个月,部分车型甚至长达6年。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下,需要长期投入且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市场回报的安全性能研发,就这样被弱化甚至忽视。
造车应该回归本质
《2025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目前有85.67%的消费者将安全性列为购车首要因素,超过价格和能耗成本。在市场的教育下,汽车消费日益理性,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消费者安全诉求的显著提升,也让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对汽车安全性能的收紧更具针对性和必要性。
如对于智驾宣传的“泡沫化”,工信部便明确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脱手驾驶”等误导性表述,强制标注“辅助驾驶”字样。对“隐藏式门把手”,亦要求隐藏式门把手需配备机械应急装置,确保断电、碰撞场景下可逃生。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亦提醒,若车企因虚假宣传导致交通事故,可能面临广告法相关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
对电池的安全标准要求,也在进一步升级。如2025年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标准,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彻底阻断扩散,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
对于车企而言,回归造车本质需要系统性变革。在研发环节,应优先验证AEB自动紧急制动、电池热管理等核心安全技术,确保技术成熟后再推进高阶功能。生产制造中,引入更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供应链管控,从源头杜绝零部件质量隐患,将安全落到实处。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汽车?实际上,这从来都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安全两字在汽车历史上,始终都毋庸置疑地摆在首位。正如《2025汽车行业报告》指出:当政策与市场联手刺破营销泡沫,只有将安全融入基因的企业,才能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构筑护城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