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人最爱选3000元档电动车,既能实现性价比最大化,又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成为电动车市场的中流砥柱

我曾经笑谈,电动车市场就像个拼多多的拼团,商品层级划得特别细。那天跟个同事聊天,他开玩笑说:买电动车还得像置办白菜,一芽一叶的挑。其实也没错,路上跑的那帮人,99%都在挑价格券。

我有个朋友,最近刚入手一辆3800元的电动车,续航很不错,座椅也舒服。我们在咖啡厅聊,问他你为什么不选贵点的,他说:我就想按需买,贵的除了多点性能,还要多点冗余,我用不到。这话挺在理。你看,那些高价卖出去的电动车,功能越装越复杂,有的智能屏幕都是装样子,反正我属于只要动力和续航不卡壳的人。

为什么聪明人最爱选3000元档电动车,既能实现性价比最大化,又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成为电动车市场的中流砥柱-有驾

估算一下,类似3000元的电动车,续航大概能跑个8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也没买过全套测试,但以我平时骑小车的感受,差不多)。价格区间里的车型,配置上基本都标配液压减震、前碟刹、后鼓刹。一比对,超一千元的车型,往往鼓刹、弹簧减震那啥的,安全感不足。道路不平,他们倒是喜欢那飘着走的感觉。

人都喜欢讲性价比,但比例这事挺复杂。你说,买个2000块的电动车,就能跑个50公里,下次那电池得多拼命打补丁?而且后续维修也得想想,品质差,那车架能几年?有人问我:买3000块,你觉得值不值?我说,这钱相较体验和耐用性,还是挺值得的,但也不能一刀切。大部分人其实用到极限,就是上下班,短途购物,连续航不用太长。这块市场,巨大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多款3000元左右的电动车,有的在细节上下功夫,像车身钢材,比如中层用高强度钢,避震调试到位,骑感比我想象中还要顺畅。你知道吗,一台车的成本,除了电池和电机外,很多藏在别的配件上,比如驱动电机的耐用性,直接影响后续用几年。供应链上,有些厂商会在配件上打折,但这就像吃饭用的调料一样,关系到菜的味道,不能太差。

为什么聪明人最爱选3000元档电动车,既能实现性价比最大化,又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成为电动车市场的中流砥柱-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知道,选择中档车型的根本原因,是平衡:性能可靠,价格合理。真要追求极端,要么就一定要贵得离谱,要么就将就用,没得折衷。

我也曾怀疑,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折中,很多年轻人喜欢高配快充入手——只不过这个需求,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看车后端的续航和油门响应。你平时跑多远?我估算,日常通勤在20-30公里内,3000元档的车,跑个两三年拉倒,几乎不用担心。

还有点未知的猜测,我没细想,是不是厂商在3000元价位左右,已经开始用一些标配的策略,比如用低价电池拉低成本,配个‘新手友好’的驾驶辅助系统,以吸引那些不想折腾的用户?这点我确实不敢百分百保证。

为什么聪明人最爱选3000元档电动车,既能实现性价比最大化,又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成为电动车市场的中流砥柱-有驾

说到供应链,很多厂商都会拼命压缩成本:用便宜的电池、简配的车架、少点接口,差不多的性能但价格就打几十块,利润也能吞得下。你想,车子到用户手上,核算下百公里成本——油钱差不多4块,电费差不多0.8元(体感),电池的损耗就像用手机电池一样,几年之后也得考虑换,成本其实挺折中的,这也是3000元车型受大量用户青睐的原因——实用。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看高端?多配置点、长续航、更智能。我想,原因很简单。高端车型那修车品牌、维修成本、配件价格都高得吓人。你去问,一次维修得三四百块,小店和官方店差一倍。而这价格,很多用户就会卡在升个级成本上。

为什么聪明人最爱选3000元档电动车,既能实现性价比最大化,又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成为电动车市场的中流砥柱-有驾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买车是不是买个安心?这点比价格更重要。就像我一同事说:能每天开得稳,省心就好了。对,省心、耐用,才是真核心。

总有人说:买个2000元车,够用就行。但你想,要是折旧、耗损,那真就像用完就丢的垃圾。毕竟,电动车不是玩具,是个会跑的工具。这也让我思考:未来发展,难不成3000元档还会变成刚需的中间站?

我倒喜欢观察一辆车的细节,比如它倒车灯在哪、尾箱空间利用得怎么样,稍微用心点,感觉都不一样。你说,除了价格,还有没有一种买车的心态,在市场中逐渐被改变?这些细节,会不会慢慢影响到消费者的期待?

为什么聪明人最爱选3000元档电动车,既能实现性价比最大化,又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成为电动车市场的中流砥柱-有驾

可触摸的细节,就是在这个价位,消费者最看重的价、量、用。想了半天,也没太找到完美方案。你觉得呢?还月光下骑着那辆3000元的电动车,心里会不会征服感多一点?还是说,根本就没有考虑太多,只是单纯满足快、好、省的需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