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但凡我们聊起国产车,总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冲高端”。
大家都能感觉到,咱们自己的汽车品牌越来越厉害,不仅车造得好,价格也敢往上卖了。
在这股大潮里,有一个品牌特别值得说道说道,它就是腾势。
说起腾势,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陌生,但它的来头可真不小,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它的“亲爹”是比亚迪,掌握着国内顶尖的新能源技术;“干爹”是德国的戴姆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奔驰的母公司。
按理说,有这两大巨头撑腰,腾势冲击高端市场应该顺风顺水才对,可现实情况却是,这个已经诞生了快十五年的品牌,至今在市场上总感觉是半红不火,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就是冲不上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个出身豪门的“混血儿”,怎么就走得这么磕磕绊绊?
咱们把时间倒回十多年前。
那时候,比亚迪和奔驰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干一件大事,各自掏一半钱,成立一个全新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这就是腾势。
这个想法在当时听起来简直是天作之合。
你想想,比亚迪有最核心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这是新能源车的心脏;而奔驰呢,代表着百年的造车工艺、豪华的质感和出色的底盘调校。
这俩联手,不就是把最强的技术和最高级的包装结合在一起吗?
外界都觉得,这下肯定要出一个王炸产品了。
然而,当第一款车腾势300在2014年真正上市的时候,市场反应却是一盆冷水。
问题出在哪儿呢?
说白了,就是这台车给人的感觉很别扭,不够真诚。
它基于老款奔驰B级的平台打造,卖到三十六七万的高价,可明眼人一看,这不就是把一台奔驰的油车硬改成电车吗?
而且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它并没有拿出匹配这个价位的诚意。
比如,作为一台三十多万的车,它的后悬架用的居然是扭力梁,这种结构一般在十来万的家用车上比较常见,跟“高端”两个字实在不沾边。
再比如,底盘的一些关键零件用的是铸铁材质,而不是当时其他新能源品牌为了减轻车重、提升续航而普遍使用的铝合金。
从里到外,这台车都透露出一股子“我虽然贵,但我没那么用心”的气息。
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大家不傻,花这么多钱,买一个技术不算先进、品牌又很陌生的“换标奔驰”,自然是不愿意的。
结果就是,销量非常惨淡,甚至后来推出的几款车也都没能激起什么水花。
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强强联合”,最终证明了造车不是简单的零件拼凑,两个巨头各怀心思,最终的结果就是1+1远远小于2。
眼看着投入打了水漂,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也渐渐失去了耐心,最后大幅度减少了股份,腾势这个“孩子”基本上就由比亚迪自己来带了。
比亚迪全面接手之后,情况确实迎来了转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腾势D9这款MPV。
D9的成功,可以说是精准地抓住了市场的空白。
在它出现之前,你想买一台高端MPV,要么是别克GL8这种传统合资车,要么就得加价几十万去抢丰田埃尔法。
D9横空出世,提供了可油可电的多种选择,内部空间宽敞,内饰豪华感也做得非常到位,既能满足大家庭的出行需求,开出去谈生意也很有面子。
最关键的是,它的价格正好卡在了那个不上不下的空白地带,一下子就火了,甚至把常年霸占销量榜首的别克GL8都给拉了下来,成了MPV市场的新冠军。
这一下,腾势总算是扬眉吐气了。
但新的问题也跟着来了,那就是腾势似乎得上了严重的“D9依赖症”。
你看今年的销售数据,腾势卖出去的车里,十辆有七辆都是D9。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数学考了全班第一,但语文、英语、物理全都刚及格,你能说他是个全面发展的优等生吗?
显然不能。
腾势现在就面临这样的尴尬。
它的产品线其实很全,有对标特斯拉的猎跑SUV腾势N7,有对标理想L9的大型SUV腾势N9,还有号称要跟BBA掰手腕的豪华轿车腾势Z9。
可以说,阵容堪称豪华,每一款车都瞄准了市场上的热门赛道。
但结果呢?
除了D9一枝独秀,其他的车型都反响平平。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人都知道腾势D9这台车,但一问他腾势是个什么品牌,他可能就答不上来了。
一台车的名气,居然比整个品牌还要大,这对于一个想要长远发展的豪华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忧,说明它的品牌形象还没有真正立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真正地冲上高端,腾势现在把宝押在了“技术”上。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说了,“传统豪华看车标,新能源豪华看技术”。
于是,腾势开始疯狂地展示自己的技术肌肉,什么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还有那个听起来就很玄乎的“易三方”技术平台,各种黑科技轮番上阵。
比如最新的Z9GT,麋鹿测试成绩破了世界纪录,五米多长的大车,转弯半径比小车还小,甚至还能原地掉头。
这些技术听起来确实非常厉害,让很多车迷都热血沸腾。
但问题又来了,技术上的顶尖,真的能直接换来市场的认可和销量吗?
这恐怕是腾势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咱们得想一个问题:究竟什么人会花三四十万,甚至更多的钱去买一台车?
这些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
喜欢钻研技术参数、对各种极限性能津津乐道的,大多是年轻的爱好者,但这个群体中,有足够消费能力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真正有能力购买高端车型的消费者,比如一些企业家、社会精英,他们对技术虽然也关注,但可能更看重的是品牌所传递的价值、设计的品味、乘坐的舒适感以及一种无形的身份认同。
你跟他聊这车转弯半径有多小,他可能更关心的是这车的内饰设计够不够上档次,坐着舒不舒服。
很可惜,腾势的一些车型在内饰设计上,恰恰被很多人吐槽“老气”,与其新潮的外观和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种用“理科男”的思维去造豪华车,认为只要我技术最牛,你们就该买单,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壁。
更要命的一点是,腾势引以为傲的这些技术,都来自于它的“亲爹”比亚迪。
这就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为了提升整个集团的销量,比亚迪会不会把这些所谓的“高端技术”下放到自己更便宜的车型上?
比如,当二十几万的比亚迪汉也用上了云辇系统,当十几万的比亚迪秦也配备了部分天神之眼的功能,那么腾势又该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高级”和“独特”呢?
它的技术护城河,很可能就这样被自己人给填平了。
一个豪华品牌,如果它的核心优势不再是独一无二的,那它的豪华光环也就会随之褪色。
所以说,腾势的冲高之路,绝不是简单地堆砌技术就能走通的。
它需要讲一个更好的品牌故事,在设计、服务和用户体验等各个方面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无法被轻易复制的豪华感,这恐怕才是它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心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