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交通新规落地!18条明确谁违法谁担责,车主终于不用憋屈

行人王女士闯红灯过马路时被正常行驶的车辆擦伤,交警判定机动车无责,她需要自己承担医疗费用。 这个发生在11月16日的真实案例,让周围居民第一次意识到交通规则真的变了。

11月交通新规落地!18条明确谁违法谁担责,车主终于不用憋屈-有驾

2025年11月15日,最高法出台的《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正式生效。 18条新规彻底改变了过去“谁弱谁有理”的责任认定方式,明确了“谁违法谁担责”的原则。

新规实施前一天,北京市交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三个典型案例。 一名翻越护栏被撞伤的行人,因违反交通规则被认定负全责,机动车驾驶人无需赔偿。 这个案例在发布会现场引发了热烈讨论。

行人的责任认定发生了显著变化。

当行人存在闯红灯、翻越隔离护栏、在机动车道内逗留等严重违法行为,而机动车没有超速、酒驾等过错时,行人将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特别是行人在高速公路行走或突然闯入车行道导致事故的情况,新规明确行人需自行承担后果。

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责任认定同样更加严格。

过去电动车逆行、闯红灯撞上汽车后,往往能凭借“弱势方”身份减轻责任。 现在新规明确规定,电动车骑行者如果存在酒驾、醉驾、逆行、闯红灯等违法行为,不仅要自担损失,还需赔偿机动车的维修费用。

杭州市民张先生上周末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电动车在机动车道逆行时与汽车发生刮蹭,最终被认定负全责,需要支付双方车辆的维修费用。 这个判决在当地社区引发了广泛讨论。

11月交通新规落地!18条明确谁违法谁担责,车主终于不用憋屈-有驾

机动车驾驶人的责任认定也有细化。

新规强调“谁违法谁担责”, 机动车在通过人行横道时未停车让行,或在小区、学校等区域超速行驶撞到行人,即使行人存在轻微违法,机动车仍要承担主要责任。

网约车和出租车责任划分更加清晰。

网约车司机在接单过程中因违规变道、闯红灯等行为造成事故,导致乘客受伤时,司机和平台需要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平台不能再以“与司机仅为合作关系”为由推卸责任。

保险赔偿机制得到优化。

同时投保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的机动车发生事故,赔偿顺序明确为:先交强险,再商业险,最后才是侵权人赔偿。 被侵权人还可以要求保险公司优先赔偿精神损害。

道路管理者的责任也被写入新规。

因路面坑洼、交通标志缺失等道路维护缺陷导致事故,道路管理者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这改变了过去车主自行承担全部损失的情况。

11月1日起实施的3项交通标志标线新国标,与责任认定新规形成配套。 新国标将适用范围由“机动车”扩展至“车辆”,首次将非机动车纳入标准范围。 左侧车行道边缘线改为黄色,停靠站标线改为白色,这些变化让路权更加清晰。

11月交通新规落地!18条明确谁违法谁担责,车主终于不用憋屈-有驾

各地交管部门在11月15日前更新了主要路口的标志标线。

北京市在100个重点路口增设了非机动车专用标志,上海市在学校周边区域新划设了300处彩色斑马线。

交通事故处理流程更加规范化。

交警到达现场后,首先会通过执法记录仪固定证据,然后根据新规判定各方过错程度。 当事人可以通过“交管12123”APP实时查询事故处理进度。

对于责任认定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在3个工作日内申请复核。

重大复杂案件需要由3名以上交警共同研判,确保责任划分准确。 这种处理机制提高了事故处理的公信力。

新规实施一周以来,各地交警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行人闯红灯现象减少30%,非机动车逆行违法下降25%。 事故处理时间平均缩短了40分钟,当事人满意度提升15个百分点。

在早晚高峰时段,主要路口增加了执勤警力。

他们除了维护秩序,还向市民发放新规宣传册。 这种面对面的解读方式,帮助公众更快理解规则变化。

交通事故理赔流程同步优化。

车主可以通过保险公司APP上传事故现场照片,在线完成定损和理赔。 大数据系统会自动比对事故类型,推荐最优处理方案。

11月交通新规落地!18条明确谁违法谁担责,车主终于不用憋屈-有驾

对于轻微的剐蹭事故,当事人可以在固定证据后快速撤离现场。 这种处理方式缓解了因事故造成的交通拥堵,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