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今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这事儿一出来,汽车圈和股市圈都炸了锅。毕竟,这可是国内车企的老牌劲旅,连农村墙上的广告都贴过它的名字,如今却成了市场的新宠。发行价定在30.75港元,共发售近3亿股,筹资总额超91亿港元,最后净募资也奈奈不渝地收到了88亿港元。看起来这一次奇瑞确实是“奇迹般冒出来”,但这里面不只有让人眼红的,还有你意想不到的隐情。
先说点让人爱听的。这次奇瑞上市,不光有投资者吃肉,还有一堆基石投资者“举杯庆贺”。像是JSC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Fund SPC、高瓴HHLRA、上海景林这些带着名字就迈着钞票气势的大玩家,都抢着来认购股份。这里头,JSC直接出手14.8亿港元,高瓴认购了6000万美元,其他几家机构像黄山建投、国轩香港也都是千万美元级别起步的“豪横选手”。咱们内地金融圈,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中邮理财,统统入局。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个投资界的“劳模”高瓴,你说它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敢掺和大部分车企的IPO大戏?过去一年,它既参与了宁德时代,也作为蜜雪冰城和恒瑞医药的靠山,一个个都赚得不错。但别急,这回高瓴虽然敢赌奇瑞,可它也不是手持开挂。之前投资了海天味业,最后却浮亏10%,账面上蒸发了3000万美元。作为一个以精算著称的老炮,这也算栽了个跟头。
这次奇瑞上市,最大的亮点之一显然是港交所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同在这里“占坑”的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汽车等已经打出一定名号,而奇瑞无论是传统汽车制造实力还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尝试,硬实力放在那儿。问题来了,奇瑞作为“后来者”,究竟有多大胜算对垒老牌对手们?
实际上,奇瑞的路一向不太平坦。早期凭着“奇瑞QQ”混得风生水起,但后来一直给人一股“低端车”的标签。如今通过新能源领域逐渐扳回一城,特别是近几年在智能驾驶、绿色能源的努力,让人看到了老将翻红的潜力。但是别忘了,相比比亚迪那种“电池起家,后来居上”的定位,奇瑞在这方面的核心优势怎么看都有点弱。
与此同时,对股市上的投资者来说,奇瑞的上市更为重要的是——究竟能不能“吸金”。从现有数据看,奇瑞选择在港交所上市可能有它自己的打算。一来借着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全球融资大环境尚可;二来,港股市场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国资背景较浓厚的公司,一直有相对友好的包容度。难题在于,奇瑞虽然借上市融资大量技术研发资金,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没有足够的市场化运营能力守住阵地?
从股民角度,奇瑞的融资规模与流动性似乎还说得过去,但它的挑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这次大资金蜂拥而至,这些基石投资者的信心,更多来源于奇瑞当前估值对于未来可能的倍增效应。如果奇瑞不能尽快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或实现高端化的品牌转型,这部分资金将面临巨大的回撤风险。毕竟比亚迪的“电池故事”让它撑住了市值,而奇瑞靠啥在海外上演“逆风翻盘”,所有人都还在观望。
这个故事告诉投资者两个启示。第一,老企业上市场固然好看,但从来都是逐利的,奇瑞这种带着“成名回忆”的老牌,越要深挖出新时代的故事。第二,如同高瓴的持续试错,应该看到巨头如何结合市场定位与产品规划,而非仅仅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寻找下一个“概念股”。
所以问题来了,当过去的“低端车之王”意图走高端新能源汽车路线,这回,它能靠新故事拉住时光的裙摆吗?奇瑞的股票,一定值得买入吗?一个问题,共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