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的灯光永远刺眼,反射在展台上一辆辆新车的烤漆上。我站在比亚迪展车外,听到一群日本女孩窃窃私语。她们戴着白色口罩,伸手触摸方向盘,指尖犹豫地停在一排中文按键上。身旁队伍排到了拐角处,有个中年男人正和导购讨价还价,问能不能加钱买现车。比亚迪的价牌静静悬挂在车头,价格比门口停着的飞度还要低,续航却让本地车主开始自我怀疑,二手网站已经挂出了加价转单的帖子。我身后,忽然听到一阵轻快的中文:“电池能用多久?充电桩免费不?能插队吗?”原来,横滨新开的驾校里报名的人越来越多,中文成了新晋热搜技能,3句台词,上路必备。而报名名额,已经排到明年春天去了。
早稻田大学那位佐藤教授发了条自媒体短视频,声称学生们正打包行李,渴望奔赴深圳,“老师,请借我一下护照复印件。”评论区一片叫好,不少人动真格。工科生把B站拆解比亚迪的视频当作实训课本,刀片电池、八合一功率模块,一边看一边在记事本上工工整整地抄过去。讲台上一份研究PPT,从“中国制造”主题直接滑到供应链结构,让教室里的氛围多出了某种微妙的焦虑。
曾几何时,日本汽车界还津津乐道中国品牌靠补贴存活,这样的声音,现在在比亚迪销售数据面前几乎销声匿迹。2023年比亚迪净利润率11%,摆在台面上的账——真金白银,丰田、日产们只能左顾右盼。芯片战场也变天了。中国28纳米以上芯片产能全球近三分之一,日本设备商对华出口缩了27%,不是制裁起效,而是对方慢慢造出了自家的机器。上海华力产线通电那天,日本半导体圈自嘲只剩一张奥特曼低头的梗图,轻松背后涌动着某种不甘。
防卫省的报告更是把话说到了骨头里,“中国高超音速导弹换代快如换手机壳”,此时日本还在翻说明书琢磨着降落速度。前几年还热议“弯道超车”,现在无人机蜂群已经飞进实验室。网络上看似清淡的吐槽:“自卫队不如去大疆报名培训”,冷幽默下有发自内心的忌惮。至于漂浮风机项目——北海道渔民今年却签下中国厂家的大单,80亿日元,连工期都比本地企业快两年,渔民腆着脸称,“鱼可以少捞,养老金不能少”,反手还来了个灵魂发问:“中国工程师连夜能赶岛上修,你们能吗?”记者答不上来,现场陷入片刻寂静。
变化总是发端于日常的不经意间。东京的地铁清晨,有个女生在推特发言,实验室一半人盯着中国车企直播。“中文,不是为了旅游,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买到现车。” 很难相信这句话会在今天由东京大学的学生说出。十年前的电动车在日本市场只是水花,教授和企业还在为氢能源苦战,如今却变成了一句“去深圳量产两年,胜过本地熬十年”的权威忠告。大家都没明说这是“国土沦陷”——比喻或者事实——但市场总会自己说明真相。
当然,市场数据后面也有点黑色。“在日本比亚迪卖得比丰田还多!”——有人激动地喊,可真要往深里拆解,会发现名单上主销车型的利润和保有量仍有待消化,二手车溢价是否可持续,也没人肯打包票。中国芯片自造固然喜人,但28纳米还不是最尖端,产业链短板仍在,没到“全面超车”时,也须防止那种“换日如新”的过度自嗨。
现实总是比梦想快一拍,也比悲观慢一步。日本人身上的逻辑也挺坦率,谁能提供更便宜、耐用的车,谁解决了充电、售后服务的难题,就该有市场份额。一如渔民那句充满市侩味的话:“鱼可以少捕些,养老金不能断。”一切好像没发生什么大事,但等你回过神来,市场规则已经变成了别人的样子。
我也经常在朋友圈被问起,中日产业对决下的未来到底谁赢?说句实话,伟大总是悄悄发生,落后也未必有鼓点声,一切终归要落到那些微妙的数字、无声的队伍、散乱的记事本上。有时候体制内看高端芯片进步很欢呼,体制外嗅到套利机会就开了转单倒卖,不同世界交错,短板和长板都暴露在阳光下。
有意思的是,日本年轻人的反应总给我点“冷幽默”。不高喊梦想,也不哀怨落后,就闷头学中文、默默下单。阳台上邻居老太太还在和孙女斗嘴:“今年暑假是去北海道,还是上海?”。世界如此变轻,连流动都悄无声息。
市场没有情绪,数据也不会说谎。比亚迪在日本卖爆不是神话,芯片自给不是终点站。关键是:你不曾注意到的时刻,下一代人已经在悄悄准备改变,无论是抽屉里多出来的一个心形钥匙扣,还是备考笔记里多记的一句中文口语。
我偶尔会想,如果这届日本年轻人学会了“自下而上”地拥抱变革,会不会有一天成为比我们更会讲“证据”的一代?他们学会做事不吵闹,也许将来写报告的时候会说:“我不评论,我只记账。”这才让人有点毛骨悚然。
毕竟,时代切换挡位的时候,从不会打招呼。所有变化,真的需要媒体大声揭晓吗?或者,你也曾有过一次没上新闻的签单时刻——它正在默默改变世界,只是你还没回头。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