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大战打响!中国这次能赢吗?
2025年2月15日,深圳的天气有点阴,比亚迪首席技术官孙华军站在台上,手里捏着一块巴掌大的电池,突然抛出一句话:“我们计划2027年装车,2030年大规模量产。”
这块电池,就是比亚迪刚刚中试下线的60Ah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是普通电池的两倍,充电10分钟就能跑1000公里,成本还和现在的液态电池差不多。
日本丰田和本田喊了五年的“固态电池”,眼看就要被比亚迪干成“鸡肋技术”。这就像当年诺基亚还在研究翻盖手机抗摔性的时候,苹果突然掏出了触摸屏的iPhone。
中国网友直接炸锅:“日本技术?不如留着当北海道渔船的备用电池吧!”
比亚迪的“黑科技”电池,凭啥让日本直呼不讲武德?
比亚迪这块电池的硬核数据:400Wh/kg的能量密度比液态电池翻了一倍,相当于同样体积的电池能多装一倍的“电力汽油”;10分钟充8层以上的电量速度,相当于给车加满油的时间从半小时缩短到一杯咖啡的工夫。
比亚迪的硫化物复合电解质技术直接把成本砍到了70美元/kWh,和液态电池持平。反观日本丰田,虽然实验室数据宣称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但材料依赖锗、锆等稀有金属,量产良率不高,生产线还得全封闭防潮防氧,设备成本是液态电池的三倍。
比亚迪用硫化物路线绕开了日本死磕的稀有金属依赖,再通过重庆璧山100GWh产能基地的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而日本企业像是拿着金锄头种地——技术再先进,成本高到市场用不起,也只能沦为实验室摆设。不能忽视一点:中国从锂矿(赣锋锂业)、设备(先导智能)到整车(比亚迪、蔚来)形成了闭环产业链,而日本连硫化物电解质都得靠三井金属一家供应。
这种差距,就像是日本在单挑,而中国在打群架。
日本固态电池,为啥成了“纸老虎”?
丰田早在1994年就开始研发硫化锂量产技术,手握1300多项专利,还补贴了174亿元支持研发。但问题出在商业化节奏和市场土壤。丰田原计划2025年试产固态电池,结果一拖再拖到2030年;本田、日产更是排到2028年之后。而比亚迪2027年就要批量装车,广汽、长安也宣布2026年跟进。
日本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只有中国的1/10,缺乏应用场景验证技术。反观中国,2024年新能源车市占率越来越高,比亚迪重庆基地一年就能满足40万辆车的电池需求。
比亚迪的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中试只用了2年,而丰田的工程师还在为良品率头疼。
固态电池变“鸡肋”,谁在偷换概念?
说固态电池是“鸡肋”,并不是否定其技术价值,而是日本的“路线”被比亚迪的“白菜价”打成了摆设。
可以理解为,固态电池就像5G技术,技术先进固然重要,但只有普及到千元机才能颠覆行业。比亚迪的“固液同价”策略,正是用规模化生产碾压了日本的实验室优越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让日本望尘莫及:宁德时代主攻凝聚态电池,比亚迪冲全固态,广汽搞硅基负极,政策端还有工信部规划和地方补贴撑腰。
网友的吐槽更扎心:“丰田的固态电池?留给渔民当渔船电池吧!”
固态电池真能普及?
比亚迪的电池通过了192℃热箱测试,但满电状态下用5mm钢针慢刺仍会热失控。专家解释,固态电池比液态安全,但“安全”还需材料创新,比如用更稳定的电解质。寿命方面,比亚迪宣称循环1万次,但真实路况下的衰减仍是未知数。
考虑到这些因素,网友调侃:“等一批车主实测,再喊‘永动机’不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