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为何放弃智能驾驶转战赛道?
三大战略让百万级车型底气十足
一、智驾改名是认怂还是另有盘算?
小米突然把“智驾”改成“辅助驾驶”,好多人觉得是挨了政策板子才认怂。
但要我说,这事没那么简单。
3月底那场事故,SU7开着NOA模式撞了,仨人没了。
这事确实把监管的弦绷紧了,工信部4月就下令不许吹“自动驾驶”,必须说清楚是“辅助”。
可小米要是真怕了,为啥没停售车型反而偷偷升级算法?
你看,改名这事表面是合规,实则是甩锅。
以前叫“智驾”,用户以为能脱手睡觉,出事了小米脱不了干系。
现在叫“辅助驾驶”,责任全划给司机,法律上立住了脚。
再说了,华为、特斯拉不也跟着改名了?
这哪是认怂,摆明是行业集体避险。
但更关键的是,小米造车这两年,SU7销量离10万辆目标差老远。
2024年才卖2.1万辆,2025年市场又被挤压,再不调整不行了。
雷总卸任小米之家董事,把精力全砸汽车上,这信号还不够明显?
二、技术瓶颈卡脖子还是战略收缩?
有人说小米放弃“智驾”是技术不行,被华为ADS甩了几条街。
这话有点片面。
小米的端到端辅助驾驶,车位到车位泊车、窄路通行这些功能没缩水,只是换了个说法。
但为啥不吹“智驾”了?
因为L3级在国内根本没放开,吹得再狠也上不了路。
看看数据就明白了:70%车主把L2当自动驾驶,2025年一季度因脱手出的事故涨了230%。
这时候还硬吹“智驾”,不是找死吗?
小米干脆务实点,先把合规做好,再偷偷搞技术。
听说他们在搞四电机驱动、线控底盘,这些硬核技术比吹“智驾”实在多了。
再说了,小米生态链那么强,造车不只是卖车,而是卖智能生态。
SU7能连家里的小米家电,这才是杀手锏。
与其在自动驾驶上跟华为死磕,不如把生态优势放大,这叫扬长避短。
三、转战赛道后小米靠啥撑起百万估值?
小米现在走的路,跟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靠营销爆品,现在得靠技术和生态。
雷总把资源全集中到汽车研发,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占比6.8%,3400人的团队可不是摆设。
第一个战略是合规化换信任。
现在改名“辅助驾驶”,虽然不好听,但用户知道边界在哪,反而更放心。
看看4月SU7交付量还涨了,到2.8万台,说明市场认这套。
第二个战略是技术深耕换溢价。
四电机驱动、线控底盘,这些技术一旦量产,SU7的性能能上一个台阶。
而且小米在端到端算法上没停,以后L3放开了,他们能快速跟上。
第三个战略是生态整合换场景。
小米之家新增智能家庭设备销售,就是要把车和家打通。
想想看,开车回家路上就能让空调、热水器先工作,这体验多爽。
以后还能通过车载屏幕控制全屋家电,这才是小米的杀手锏。
最后总结
小米放弃“智驾”名号,不是败退而是战略转型。
政策收紧是压力,也是契机,让他们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雷总放权给职业经理人,自己盯战略,这步棋走得挺稳。
现在的汽车市场,不是谁吹得狠谁牛,而是谁活得久谁赢。
小米靠合规站稳脚跟,靠技术储备未来,靠生态打开场景,这三大战略要是成了,百万级车型真不是梦。
当然,挑战还不少,比如核心技术能不能突破,生态整合能不能顺畅。
但至少现在看,小米没跑偏,走的是务实路线。
以后汽车行业拼的不是概念,而是真本事,小米这转型,值得期待。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