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几个聚一块儿,聊起车,那火药味儿比世界杯都浓。
前阵子,老王喜提一辆插电混动SUV,寻思着朋友圈里炫耀一下,结果评论区直接开撕。
一帮开纯电的,火力全开:“插混就是油腻大叔的遮羞布!”“真男人都开纯电!”“续航焦虑晚期患者才碰这四不像!” 老王当时脸都绿了,感觉自己花大价钱买了辆“时代弃儿”。
谁知没过几天,老王直接在家族群里甩了张王炸:满打满算一个月,电插了三次,九成五的时间都当汽油车开,百公里干到4.2个油。
那些成天吐槽“电动爹”的七大姑八大姨,瞬间哑火了。
这事儿,细琢磨琢磨,门道可深了。
我们天天刷着“充电桩密度喜人”的新闻,感觉电动车呼之欲出,要统治地球了。
可中汽研冷不丁泼了盆凉水:九成儿的车主,每日通勤半径不过五十公里。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插混那一百来公里的纯电续航,足够上下班溜达了。
周末想撒个欢儿跑远点,烧油不就得了,压根没啥续航恐慌。
更耐人寻味的是,我那在头部车企厮混的朋友偷偷爆料,他们内部摸底,纯电车实打实的续航能摸到标称值七成就谢天谢地了。
这还是风和日丽的理想状态,大冬天开着热空调,盛夏开着冷空调,外加堵个车,续航直接跳水。
北方兄弟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眼瞅着电量断崖式下跌,那种绝望,没亲身经历过,真体会不到。
反观插混,人家油箱就是个“安全气囊”,永远给你托底。
这种曲线救国,用技术绕开基建短板的思路,本该是务实之选,愣是被某些人喷成“鸡肋”、“过渡货”。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们投了那么多银子,大兴土木建充电桩,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有没有想过,老百姓平均六七年才换一台车,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未来五年的充电网络”提前豪赌一把?
这就好比你跟人说“以后房价肯定暴涨”,可人家住的茅草屋马上就要塌了,你让人家咋办?
现在有些新晋车企的掌舵人,一天到晚鼓吹“充电五分钟,续航两百公里”,听着是挺带劲儿。
可现实是,真正掏腰包的消费者,精明着呢。
今年头五个月,插混车型销量一骑绝尘,暴涨82%,纯电市场增速直接腰斩,只剩23%。
这绝不是什么“技术落后”的问题,而是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
这场景要是放在十年前,肯定有人跳出来振臂高呼“技术才是硬道理”。
但今时不同往日,消费者越来越务实。
他们不关心你是不是“颠覆式创新”,只关心你能不能解决我的痛点。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
当年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很多人都觉得功能机要凉凉。
可直到今天,还有大把大爷大妈用着按键手机,为啥?
因为皮实、耐用、便宜。
技术再炫酷,如果不能对症下药,解决用户的燃眉之急,那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所以说,别老想着PUA消费者。
市场才是最公正的裁判。
究竟是谁在蒙蔽消费者的双眼?
翻开每月销量报表,答案昭然若揭。
仅这一个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与普遍认知不同,实际情况是,插混车型的热销并非单纯因为技术有多么领先,而是因为...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电池技术的瓶颈和充电设施的滞后]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焦虑和对出行方式灵活性的迫切需求]?
这场“插混逆袭”的戏码,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乌托邦式解决方案”的免疫,以及对“够用就好”的理性回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