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呢,说增程到底是个宝藏,还是个坑,真的是不好说清楚。
就前几天,智己刚刚推出了增程版的 LS6,半小时就卖出了一万块,好像又让人回到了那会儿纯电品牌被增程随意踩扁的旧时光,是吧?
紧接着,广汽埃安的兄弟车型昊铂也抓准了这个时机,迅速推出了昊铂 HL 的增程版。
要是大家再耐心点,未来还能见到小鹏的增程车型。因为在上一期工信部爆料里,就提到了小鹏 X9 增程版的消息,估计不久就能正式亮相了。
总而言之,智己、昊铂、小鹏,再配上之前的零跑、深蓝、阿维塔这些老前辈,大家纷纷从纯电领域转向增程技术,都有一片大好的前景。
不过,实际情况真就是这样咧?一方面,纯电车厂拼命开发增程技术,争夺市场;另一边,增程车厂却拼命往纯电方向挤,想重新回到纯电的行列。
就在大A股突破十年新高的同时,增程车的销量似乎有点停滞不前了。
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增程车(EREV)的零售卖了10.2万辆,和去年比,一下子跌了11.4%,反倒纯电车型销量涨了24.5%。
再往前看看几个月,除了今年4、5月份问界M8卖得挺不错外,你会发现,增程车型的涨幅总是垫底的那一个。
不要说在新势力里头,纯电和增程的比例差距都拉大了,从去年的43:57,变成了如今的64:36。
各种迹象都显示,增程正在被纯电逐渐取代。
要是真把七月车企的销量都摆出来,你会发现纯电阵营和增程阵营之间那种你追我赶的变化,真是明明白白。
比方说小米和小鹏这帮纯电阵营的品牌,靠着几个热销款,一月下来已经能卖出三万多辆車了,比去年涨了两倍多。
另外一方面,增程型的问界和理想车型就显得有点儿不太顺畅,表现不佳。
实际上,问界今年四月也推出了一款超级火的车型,就是之前提到的问界 M8。不过,结果嘛,不但一拳把理想打得一败涂地,自己也挨了一拳,脸都被打肿了。
M8 在月均销量从两千涨到两万的过程中,M9 则从一万五千回落到一万,和去年相比,成绩基本没什么进步。
至于理想,7 月份的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整整39.7%,这表现,要放在王者里,估计都要被队友举报了吧。
可能是去年卖得太火了,或者是高仿的竞品太多,不管是 L6、7、8、9,今年都感受到不少压力。理想只能在 MEGA 之后,继续把未来押在纯电上。
在新势力品牌中,小米和小鹏正试图冲击问界和理想的位置。
不过啊,这里咱们还漏了一个大佬,那就是零跑,那种既不是纯电,也不是纯增程的中间派,这个月它交付了 5 万辆,已经没人能跟得上了。
不过说实话,大家或许没想到,被叫作“小理想”的零跑,实际上主要还是靠纯电车型来拉动销量。去年零跑就提过了,它的纯电车型占到了总销量的70%,今年这个比例肯定还会更高。
像C11改款之后,纯电的销量占比已经飙到80%以上了。至于新推出的热销车型B01和B10,压根就没有增程的版本。
这就得看你的需求啦,增程毕竟曾经挺受欢迎,可现在纯电占比这么高,感觉增程的吸引力也没以前那么大了。
我只能说,错不在增程,而是这个世界,妖怪的话就得怪纯电车变得越来越便宜了。
作为曾经在门店一线打拼的男士,脖子哥非常清楚终端价格的关键,有的人为了那百来块的优惠,能和销售经理扯上一整天。
以前呢,同一款车的增程版和纯电版价格差可能在 3-4 万块左右,增程的吸引力比参加讲座领鸡蛋还要强。
像2022年的岚图FREE,增程版和纯电版之间差了整整 4 万块钱,不过除了动力总成不同之外,配置几乎一模一样。
可现如今,市场上这个差价也逐步缩小到差不多 1 万块,甚至有不少车企开始搞油电同价,像理想 i8 一波降价,配置还比增程版给力,况且买增程还得掏油钱,增程只能多增加点续航里程,感觉反倒让人头疼。
说起搞得这一切的幕后黑手,那肯定少不了锂价的走低。
这几年吧,随着世界各地扩大产能,碳酸锂的价格从每吨24万直跌到8万,跑遍所有的技术指标,都没发现能让成本收回来的迹象。
所以,电池的费用理所当然地持续下降,电池变得更小,也就不再是增程的优势所在啦。
那增程的底牌就只剩下续航焦虑这一招了。
你们是不是没啥感觉,现在买增程车就跟办健身卡似的,最后都变成用来减轻焦虑的办法。不同的是,健身房可能跑路,增程器只负责发电而已。
对于纯电车的车主们来说,续航似乎已经没啥大问题了。原因呢,充电桩建得越来越多,甚至有点多到让人觉得有点过头了。
根据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显示,36座主要城市的中心区域平均公共充电桩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34.3根,换句话说,大概是一根充电桩对应7辆车。
要明白,这还没包括私人的充电桩,实际上私桩的数量更多,差不多占到全部的74.5%。在三四线城市里,虽然公共充电桩不多,可私桩反而更普及,更加流行。
又因为原料成本低,电池的续航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变得更长了。
2023 年,Model Y 后驱长续航版的 CLTC 续航是 688km,而目前最新的 Model Y L 已经涨到 751km,甚至连 Model 3 也达到了 830km。
就是说,现在的电车完全够用来应付城市日常通勤,甚至在中短距离的长途出行方面也没啥问题,而且电费还更便宜。
另一方面,增程器虽然在提升电车续航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不少人用久了之后,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没有那么非得靠它不离不弃。
比如说,2024年理想统计的续航数据中,纯电行驶的距离差不多是燃油的两倍。而按J.D. Power提供的资料来看,日常用车的理想增程车主,85%的只用到了150km左右的纯电续航。
因为充电要实惠,大家能用纯电就尽量用纯电。这样一来,那些把增程当纯电开的人,反倒把续航焦虑又转到了他们自己身上。
所以呢,现在的增程车,基本上都不太讲究小电池这回事了。
以前理想用 52.5 度的大电池,换来 280km 的纯电续航,行业都夸它算挺“良心”的。可是现在,这事儿都能被喷得一文不值,显得挺抠门的。
比方说,咱们刚提的智己 LS6,配备了66度的电池,续航能跑到450公里,显得挺有本事的。同样的,昊铂 HL 用了60度的电池,也能跑出350公里的距离,效果还不错。
接下来的小鹏,续航表现也不差,说到底,它们更多像是挂着油箱的纯电车,不光是增程,反倒增程器的作用可能越来越边缘化,基本就变成了个装饰玩意儿似的。
老师,这年的增程车还能考虑入手吗?
看你怎么打算用啦,我觉得增程和纯电最大的区别还是在长途出行上面,尤其是最后一段距离。
要是真觉得焦虑,那点加油的钱其实不用太计较,毕竟没啥必要;但如果你是在假装焦虑的话,倒不如先跑一趟医院查查。
总的来说,增程技术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只不过现在它正逐渐退回到那个“过渡产品”应该待的位置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