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最近在合肥推出了个挺有意思的车型——风云A9L光辉四驱版。别说,限时17.19万起步,顶配也才22.69万,这价格放在这尺寸上,真是挺豪气的。想想那个车身尺寸,差不多E级的身材,够装不少人、装不少货。你要说它的硬件配置,跟一些B级车比,感觉用料实在得有点冲突——双电机四驱、激光雷达、Momenta R6模型,这不是在C级车里塞的配置吗?是不是有点用料多,价值高的意思呢?
我先说说那个最抢眼的猎鹰700驾驶辅助,它的套路和理想的AD Pro挺像——高精地图+激光雷达双保险。城里开,含记忆泊车在内的NOA,官方那个覆盖率99%的数字听着挺酷。但算法怎么落地、能跑多稳,还得仰赖车主们用真车去积累数据。你别说,算法不就是靠用长大的么。听说Momenta不是没底,但算法的醍醐灌顶还是得靠数据不断喂养。也就是说,这车能稳不稳,得有大量实际驾驶里的实打实数据积累。这也说明了个东西:现在买车,除了车的硬件配置,底层软件才变得更关键。以前我们讲配置、讲品牌可能还算次要,现在更像是硬件+软件的赛跑。
静态体验方面,我盯了后排那块区域。对,尊享版直接把后排中央掏空,变个带冰箱的小桌板。你要说这是高端商务、网约车的新玩法,也行,但又让我琢磨:这个定位,是真的为了行政座舱还是为了家庭用车而设计? antiga一像腾势D9那样,卖得不错,偏MPV,走商务+家庭路线。但是转成轿车后,乘客会不会觉得没那种高端商务感了?比如我想当个出行接机神器,但又想家庭头等舱,这个撕裂感,要不要考虑一下?说不定消费者还会纠结——我愿意为商务气场埋单,还是偏向种家庭实用?
再说定价策略。这次风云A9L光辉的售价在22万以内,附近的对手基本都在比亚迪汉、蔚来ET5和特斯拉Model 3这个价位段里的老熟人——你知道,红海的竞争,真是拼得火热。奇瑞负责一看:我们是全球‘真’C级旗舰。挺有底气。空间和配置,确实拿得出手。可比亚迪的汉,早就建立了很强的可靠口碑;Model 3呢,能耗低、充电快(虽然有时候充电网络不稳,但整体水平让人踏实)。光辉想在这个价位破圈,还得不仅靠降价,还得拿出十万公里无故障的可靠性报告,用硬核打动消费者。
对比几个品牌,感觉奇瑞这次还是挺硬核的——用了不少真料,硬件不低,价格也算亲民。但你觉得他们能用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真正打赢这场硬件溢价的吗?我有点好奇,毕竟20万级的车,开起来的真刀真枪——开起来是不是就那么惊艳呢?比如一开始我以为配置堆得太满可能会累死人,但实际上,消费者要的就是真品质以及能用的便利性。
我还翻了下笔记,发现这车的激光雷达+飞轮大模型配置掉相当大心思,虽然目前还看不到大规模的实操结果(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在想——靠技术噱头维持吸引力,还是要靠实际的用车体验。像我那个朋友,他说:买这些高科技车,第一看的是稳不稳,第二看的是后续维护。你问我后续维护复杂吗?其实已经不复杂了,反正卖车的厂家都说自己包修包换,但问题是修得快不快才是真的。
对了,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不算预设了),你觉得在20万级的市场,消费者到底在看什么?是硬件高低,还是口碑、服务和后续的维修保障?我猜测——未必每个人都懂飞轮模型或激光雷达到底有什么用,但他们许运气不好,遇上维修难的问题后,就会开始怀疑买值不值。
这次奇瑞用的硬件配置+价格策略,其实和传统理解的性价比似乎不完全一样。更像是给追求科技、讲究体验的年轻用户,掏出一部分表现力。至于性能、稳定性怎么体现——还得下一步去验证。毕竟,锻造靠谱的真性能,比堆几个硬件标签容易多了。
我挺好奇:这车如果日常用,能撑几年不用折腾,或者在120-150公里的平均续航能做到心里没压力吗?像我这样普通用车人心里其实没个数,50块钱估算,百公里油电成本也就五六块左右,总算搞清楚了这个心算。
(这段我还没给出答案,留给你们自己猜)
风云A9L光辉,硬件确实硬核,但软实力是不是还要时间砥砺?反正我觉得,真实体验才是最终说话的最关键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